生活中的藝術 蒙古族刺繡重生記
生活離不開藝術,藝術也離不開生活。手工刺繡的一種存在形式是藝術品,另一種存在形式是日用品,必須“兩條腿走路”。
8月2日,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70名蒙古族繡娘和蘇繡、川繡以及維吾爾族、土家族、苗族等10多位手工刺繡傳承人一起,為長達70米蒙繡長卷收篇,為祖國70華誕獻禮。
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包括蒙繡在內的各種繡藝已達30多項。蒙古族繡娘與各族工藝大師合作手工刺繡作品,向外界傳遞出一個喜人的變化:非遺,正在回歸我們的生活。
生活中的藝術
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起源于宮廷,傳播至王府,發展到民間,歷經千年風雨滄桑。蒙繡,成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藝術表達。
“在氈子上繡祥云、繡牡丹、繡駿馬,不管你繡得多么好,也不能增加氈子的結實和御寒性能。”蒙古族氈繡傳承人達來其其格說:“但普通牧民照樣喜歡氈繡,因為他們的生活里不能沒有藝術。”如今,科右中旗蒙繡的傳承創新熱情一浪高過一浪,已有3000多人到達來其其格門下學藝。
作為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產業推進組組長,白晶瑩為牧民生活中的藝術追求深深感動。早期的蒙古族服裝服飾,面料就是皮子和氈子,連顏色都沒有,但是有圖案,那就是他們生活中的藝術。幾年前下鄉時,白晶瑩淘到一件寶貝:繡著四季圖案的蒙古袍。據說是一位85歲的蒙古老奶奶留下的“絕版”。袖子前后有限的地方用簡潔的構圖、特殊的針法勾勒出歲月流轉。白晶瑩一咬牙,用不菲價格買了回來。她舍不得一人珍藏,索性捐贈給了非遺研究所。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已經不能停留在簡單保護、簡單復制的層面。剛剛被聘為蒙古族刺繡傳承創新協會名譽理事長的工藝美術大師姚建萍認為,生活離不開藝術,藝術也離不開生活。手工刺繡的一種存在形式是藝術品,另一種存在形式是日用品,必須“兩條腿走路”。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刺繡專業委員會主任李宏復對此深有同感。她認為,如果簡單復制,傳統刺繡多少道工序在一件旅游挎包上也有多少道工序,成本肯定增加。一件旅游商品的價格只要超過100元,就乏人問津。刺繡向日用品的延伸,無論是挎包、靠墊、皮夾,只要產品變不成商品,傳承就是一句空話。
中國手工刺繡傳承創新大會在內蒙古興安盟召開,也為蒙古族繡娘搭建了博采眾長的平臺。土族盤繡傳承人李發秀的絕活是別人一針一線,她能“一針兩線”。“繡法雖然復雜一些,但是作品的立體感更強。”水族馬尾繡傳承人韋桃花用馬尾入繡,使作品產生了浮雕般的質感。苗繡傳承人石維仙走高端路線,一件苗繡披肩可賣到4萬元。蘇繡傳承人姚慧芬表示,傳承離不開創新,而創新離不開跨界。蒙繡奔放熱烈,蘇繡淡雅精致,值得嘗試南北融合。
事實上,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大膽借鑒蘇繡、湘繡等高端刺繡技巧,打破蒙繡粗放質樸的傳統風格,用“柔中帶剛、粗中有細”的表現形式,與湖南驕陽湘繡廠、深圳非遺生活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內蒙古展覽館及內蒙古傳統工藝工作站開展合作,全面提升了蒙古族刺繡的品牌形象。科右中旗先后被授予“中國蒙古族刺繡之鄉”“中國蒙古族刺繡文化傳承保護基地”稱號。去年9月,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產品亮相巴黎服裝服飾采購展及意大利米蘭時裝周,蒙古族刺繡正逐步走向國際舞臺。
指間技藝與指間經濟
白晶瑩至今記得,姥姥活到97歲,一輩子做刺繡。母親今年81歲,還在做刺繡。自己從8歲開始也跟著大人學。刺繡,一直影響著她的生活和工作。2015年前后,一些貧困牧民找上家門,白晶瑩就畫圖與大家一起刺繡。旗委書記發現她有這技術,建議她利用休息時間給大家傳授技藝。就這樣,在兩年多時間里,白晶瑩親自辦了50多個培訓班,聽過課的牧區婦女達到8000多人。漸漸地,蒙古族刺繡成了家庭婦女的新營生。
科右中旗以“蒙古族刺繡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