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征文】水啊水
【“我和我的祖國”征文】
水啊水
韓德年
有這樣一個山村,幾十年前,村里有兩處“戰略要地”,一是水窖,二是澇壩。它們是山村所有人畜的生命源泉。村子的澇壩筑在村西邊的山腳下,正好位于一條叫長溝的溝口,溝內分三岔,縱深約一里多,只要稍大點的雨就會有山水留下來。
要是遇上雨水較少,澇壩和水窖的存水不足,就得跑到二十多公里外的地方去拉水。生產隊四匹馬拉的馬車天不亮出發,天擦黑才能趕回來。每家等待盛水的木桶早就排成了一條長蛇,負責分水的是生產隊最權威的人組成的監督組,每桶只能盛七分滿。這桶水只能維持一家人的基本吃喝,若洗臉便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全家人用少得可憐的水,按輩分依次擦擦臉,而大多數的小孩子基本上是不洗臉的。水稀缺時,人還能湊合著過。最苦的是那些牲口,每天跑去澇壩的淤泥里舔滲出的泥水,有的大牲口甚至跑到二十多公里外的地方去找水喝。因而常常發生牲口丟失的事情。
這種現狀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才得到改變。那時,引莊浪河水到秦王川的東干渠的支渠延伸到小山村,從而基本解決了山村人畜的吃水問題。在我童年的記憶里,父親和姐姐們除了農忙時節在家干農活外,其余時間的活計就是修渠、再修渠。要保證幾十公里開挖在松軟黃土上的渠道順利通水,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事情,全憑人力去堵。每年全公社的壯勞力奮戰幾個月,大多時也只保證放滿澇壩和水窖。至于澆地那只能是碰運氣了,種莊稼大多還是靠天吃飯。
真正擁有充裕的水來飲用、澆地,那是“引大入秦”水利工程竣工之后才實現的事情。
引大通河水進入秦王川地區(簡稱“引大入秦”),這項偉大的水利工程,從它的發軔之初到建成竣工,整整經歷了一個世紀。早在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時任陜甘總督的升允,就有引水澆灌秦王川的設想,并派人勘察,終因工程量超出了當時人們的認知而作罷。1940年至1944年,曾有人就引水灌溉秦王川,進行了三次勘測,但終未能付諸實施。新中國成立后,甘肅省人民政府自1956年開始就對引水入秦方案進行了多次踏勘,于1976年正式立項,確定了引大入秦工程,并于年底動工修建。歷時十八年,終于在1994年9月,總干渠全線試通水成功;再歷時二十一年,配套渠系、設施全部完成,于2015年通過國家驗收,標志著這一跨世紀的宏偉工程全面竣工。
這是一項跨雙流域調水自流灌溉工程,被譽為“西北的都江堰”;鑿穿了71座、總長110公里的隧道,堪稱中外罕見的“人工地下長河”;打通了全長15.723公里的盤道嶺隧洞;總干渠、干渠、支渠總長880公里,幾乎相當于京杭大運河長度的一半,堪稱“華夏第一渠”;水頭落差107米、長481米的先明峽橋式倒虹吸為亞洲同類工程第一,跨越長度567米、直徑2.65米的水磨溝倒虹吸,為國內最大的鋼制倒虹吸管……還有許多驕傲驚艷的數據就不再去一一贅述。
工程總投資30億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甘肅最大的外流域調水工程項目;引進世界銀行、日本、意大利等國外資金和企業參與,是甘肅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個引進外資、國際招標、外國人參與建設的項目;被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成就概覽》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被評為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甘肅省十大建設成就之一,被列為全國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工程穿越120公里的崇山峻嶺,以每年輸送4億多立方米的源頭活水,讓1000多平方公里的廣袤而古老的秦王川盆地,終于煥發出青春活力,披上了綠色的生命新裝,讓水源稀缺,童禿千里的舊貌徹底成為歷史。引大入秦工程不僅解決了白銀、景泰、皋蘭、永登、天祝和蘭州新區等200多萬人民和近20萬頭牲畜的用水問題,同時也為蘭州新區向更遼闊更恢宏的前景闊步邁進,提供了優質的水資源保障。
如果將秦王川盆地比作一個巨型的漏斗,狹長的漏斗口便一直延伸至黃河。我講述的小山村就坐落在漏斗口正中間位置的樹屏鎮,名叫哈家咀(一個很古怪又無從考證的名字)。而今的村子里早就不再為水而發愁,自來水已然通入家家戶戶。昔日被視為圣地的澇壩,已被橫亙而過的高速公路填埋得蕩然無存。
水啊水!這篇在秦王川地域講述了千萬年的故事,終于由呆板枯燥轉折為一瀉千里的恣肆汪洋。胸懷無限錦繡,筆端龍騰蛇舞,必將在不遠的未來洋洋灑灑地書寫出更加澎湃激越、動人心魄的壯美華章。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