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誤吞爺爺的降壓片,奶奶的做法,醫生忍不住豎起大拇指
執筆:王彩云
編輯:劉穎娟
定稿:蘇子后
孩子學會走路后,家長們就需要提高警惕,他們可能在你稍不留神間就做出危險的事情。
寶寶誤服小藥片,奶奶的應急處置堪比教科書
莉莉和老公一直忙于工作 ,2歲的兒子就交給爺爺奶奶照顧。
爺爺就一直有高血壓,平時需要每天按時吃藥來維持。一天,他吃完藥后就簡單的蓋上,沒有注意收起來,而奶奶剛好要去洗碗就走開了一會。
當奶奶回來的時候,就看到孫子手里拿著一個藥瓶,而且嘴巴里不停地嚼,接過他手里的藥瓶,發現竟然是降壓藥,奶奶嚇得嘴唇發白。
圖片源于網絡,圖文均無關
不過,所幸她很快冷靜下來,立馬對孩子進行了扣喉催吐,等娃嘔吐出點東西,再也吐不出來后,立馬抱起孫子趕往醫院,臨走前也沒有忘記將剩余的藥片和藥瓶拿上。
到了醫院后,奶奶快速向醫生說了具體的情況,醫生趕緊安排了洗胃、輸液處理后,孩子脫離了危險。
事后醫生直夸老人的應急措施做得很好,在第一時間進行了催吐,避免藥物進一步傷害孩子,在來醫院前還不忘記將藥瓶和藥片帶來,方便醫生進行診斷。
事后醫生直夸老人的應急措施做得很好,在第一時間進行了催吐,避免藥物進一步傷害孩子,在來醫院前還不忘記將藥瓶和藥片帶來,方便醫生進行診斷。
由于藥物的不同,孩子誤服后的處理措施也會有所不同,有些只需要簡單的催吐和洗胃就夠了,而有些卻需要進行手術才行,這位奶奶的舉動,為他們節省了不少的診斷時間,對娃的傷害也盡可能降到了最低。
據統計調查發現, 14歲以下兒童意外受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孩子誤食誤服。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家中將一些藥物、消毒液、化學劑、老鼠藥等危險物品,放在了娃容易觸摸到的位置,而他們受好奇心、探索欲的驅使,易誤服誤用。
孩子誤服“異物”后,家長應如何處理?
1、判斷異物種類
通過數據調查后發現,寶寶最容易誤食的東西是媽媽的小食品,如戒指、皮筋、珠子等,由于它們顏色鮮艷,深受娃們的喜愛。
然后就是日常生活用品了,如紐扣電池、硬幣、干燥劑、藥品等,家長要在第一時間內判斷寶寶吞下去的東西,在短時間內不會造成傷害,隨即要做出緊急處理方式。
2、家長做好應急處理
及時就醫,確實是最好的處理方式,但有些東西就需要家長做一些應急處理,以免對孩子造成傷害,例如干燥劑,大多數干燥劑需要及時進行催吐,而氧化鈣干燥劑,需要家長給娃喝下大量牛奶后及時送往醫院;
還有紐扣電池 ,它進入人體胃部半小時后就會與胃酸發生反應,腐蝕胃黏膜,需要家長及時讓寶寶喝下大量蜂蜜或牛奶,來減緩腐蝕速度,而后及時就醫治療。
應急處理措施的對錯及處理時間的快慢,將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受傷程度。
3、向醫生描述清楚整個事情
家長在將孩子送往醫院的路上,要及時了解清楚娃誤食東西的名稱、劑量、時間等,然后可以把剩余的物品也帶去,達到醫院后,第一時間向醫生描述情況,方便對方做出最正確的急救措施。
如何預防此類事件發生?
1、危險物品放置孩子觸及不到的位置
由于孩子天生擁有好奇心、探索欲,還喜歡模仿大人的行為動作,因此他們看到新奇的東西,都想要去觸碰下,哪怕是危險的物品,也不能夠阻止。
因此,家長們要盡量將危險物品(如針線、紐扣、電池、熱水、藥品、體溫計等)要放置高處或鎖起來,不要讓他們拿到。另外,在吃飯時,不要和他們進行嬉鬧,避免食物倒吸進了氣管,而發生意外。
2、給孩子灌輸自我保護意識
家長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多給孩子灌輸自我安全保護意識,并清楚地告知他們這個東西為什么不能吃,不能碰,以此來減少意外事故的發生。
3、避免孩子離開視線太久
孩子都比較貪玩,玩的時候可能都不會想起安全,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們多關注他們的舉動,不要讓娃離開自己的視線太久,尤其是現在的低頭一族眾多,千萬別因為自己的一時沉迷,讓寶寶發生意外。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