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睡”危害有多大?輕則長不高,重則傷大腦,聰明家長巧用四招
當面對“熊孩子”束手無策時,你是選擇吼罵還是耐心說教?
當面對“熊孩子”束手無策時,你是選擇吼罵還是耐心說教?
執筆:明珠
定稿:蘇子后
受疫情影響,多數孩子在家的作息規律被打亂,加上天性貪玩,到晚上睡覺時間依舊是生龍活虎,很多家長在督促孩子睡覺這件事上費了不少口舌,當面對“熊孩子”束手無策時,則會采取“吼睡”的方式,效果雖是立竿見影,背后卻是意想不到的傷害。
長期“吼睡”對孩子會造成哪些傷害?
美國神經專家經過研究發現,家長若是經常“吼睡”,會對孩子帶來許多危害。
1、容易積壓不良情緒
研究發現,晚上臨睡前是記憶的高峰期,如果在此時間段內,大腦受到刺激,孩子會記得十分清楚,家長吼叫的場景會在他們的腦海里輪番上映,導致難過、委屈、恐懼等不良情緒積壓在心里,難以發泄出來。
文中配圖均源于網絡 圖文均無關
如果壞情緒堆積太久得不到釋放,會因內心承受不住而崩潰,誘發抑郁癥、焦慮癥等心理疾病,尤其是內向的孩子不懂得發泄自己,只會將委屈全部埋藏在內心深處。
2、影響大腦的發育
古人《育兒七則》中就有“暮夜不責”的說法,當夜晚吼孩子時,會在其大腦中產生一種腦電波,而提升體內壓力,嚴重的會導致腦細胞死亡,如果在被吼罵后, 孩子帶著哭泣入睡,體內會持續較高的壓力水平,腦細胞死亡更多。
3、限制孩子長高個
由于人體大腦內負責情緒管理的區域特別敏感,當被家長吼時,孩子情緒上經歷的痛苦與身體遭受的疼痛感不相上下,潛意識中帶著被責罵的印記入睡,這種心理痛苦會使他們睡覺不踏實,夜里容易驚醒或多夢,繼而難以進入深度睡眠。
因為晚上10點至次日1點是兒童生長激素分泌的高峰期,前提是必須進入深度睡眠,而孩子被責罵后可能一整夜處在淺睡眠狀態,疲倦的大腦會偏離正常的激素分泌軌道,誘發腎上腺素分泌,繼而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從而影響長高。
如何讓孩子快速進入睡眠狀態
孩子晚上睡不著,是諸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家長不妨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1、減少白天睡眠時間
如果早上起得太晚或者是午休時間過長,就會延遲晚上的睡眠時間點,長此以往形成習慣的話,孩子的生物鐘容易定型,進入黑白顛倒的窘境,繼而很難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家長可以將孩子的午休時間控制在2個小時以內,并且監督孩子每天按時早起,不要賴床。
2、睡前1小時不要太興奮
臨睡前一小時,家長要勒令禁止孩子看電視、玩手機、玩游戲等,這樣會使大腦處在一個十分興奮的狀態,很難產生困意,為此,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不要睡前抱著手機不放,到了規定時間點趕緊躺下準備睡覺;睡前如果無聊,可以讓孩子看書、整理家務等,這樣能降低大腦的興奮度,并使身體感到微微勞累,就很容易犯困。
3、晚飯不要吃得過飽
有的媽媽擔心孩子餓,晚飯讓娃吃太多或者專門添加宵夜等,這樣做是弊大于利,不僅會增加腸胃的負擔,影響身體的新陳代謝,出現消化不良、積食等問題,還會使腸胃得不到休息,耗費較多的時間去消化,繼而延長胃部的蠕動,延遲入睡的時間。
4、營造良好睡眠環境
控制室溫、隔絕光線、降低噪音、舒適的床鋪等都是促進睡眠的好辦法。
- 標簽:地鐵藍衣女子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