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這些表現,說明他可能是討好型人格,希望你家娃沒有
如果善良只是一味的付出,那么這種善良,我寧愿不要。確實,生活的意義,從來都不是善良和忍讓。
如果善良只是一味的付出,那么這種善良,我寧愿不要。確實,生活的意義,從來都不是善良和忍讓。
執筆:周瑤
編輯:王之風
定稿:蘇子后
前段時間無意中看到蔣方舟上的那一期《奇葩說》,難以想象,這位一直被稱為天才,9歲就出版自己的散文集,后來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人生仿佛開掛一樣的少女作家,說自己從小就過得不快樂。她說,這種不快樂,源自于她的討好型人格。那么,討好型人格的小孩,生活又是什么樣的呢?
什么是“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是指某些人只顧討好別人,忽視自身感受的人格,屬于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他們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害怕被人討厭,越在意一個人,越會擔心別人不喜歡自己,一旦自己出現小失誤,就會難過和懊惱很久。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無關
這種人格的人往往都比較沒有主見,自己的言行舉止大多都建立在別人的評價之上,他們缺少底線與原則,說話做事情都以取悅別人為目的,就算別人對他們的生活指手畫腳,他們也不會去辯駁,而是默默接受。
事實上,很多人之所以成為討好型人格,是因為太過善良與溫柔,但有時候一味忍讓,委屈自己的善良與溫柔,在別人眼里可能只是卑微的討好。
討好型人格的小孩會有哪些表現?
1、很少拒絕別人
討好型人格的小孩基本很少會說“不”,在他們看來,拒絕仿佛十分難以啟齒,說出一個“不”字比讓他們登天還難一樣。因為他們擔心自己一旦拒絕,與別人的關系就會破裂,友誼將不復存在,這也讓他們小小年紀就成了同齡人眼中的“老好人”。
他們習慣性地接受別人的求助或要求,順從是他們的第一法則,能夠讓他們的生活減少很多不確定性,也就減少了他們的害怕,避免自己的身心受傷害,于是在與人相處中,會本能的拒絕說“不”。
其實這些小孩要知道,人與人是平等的,從外到內,并且偶爾自私一點,也沒有人可以指責,有時自私也是愛自己的表現。當一個人向你求助時,選擇權應該是在于你,如果ta的請求確實讓你感到為難,或不知道怎么去做的時候,不妨溫和又堅定的拒絕。勇敢說不,其實也是內心強大的表現。
如果僅僅因為你一次的拒絕,身邊的這個朋友就開始減少與你的交流,那么這樣的朋友也是不值得來往的。
2、不敢提要求
討好型人格的小孩不敢向別人提要求,甚至包括最親近最信賴的父母,實際上,很多人形成這種人格,父母都要負起一定責任。很多討好型人格的小孩,一開始也擁有無憂無慮的童年,嘗試向父母提自己的要求,比如看上一個喜歡的玩具想要得到時。
但經歷一次次拒絕之后,特別是有的嚴格的父母還會向他們訴說家里條件多么不好,或說他們不懂事要一些沒用的東西,順便把他們批一頓后,他們會變得越來越沉默,再也不敢像大人提要求,再想要一個東西也只敢在心里默默喜歡。
他們認為自己如果總在提要求,很可能會被當成麻煩和負擔,進而被人討厭或嫌棄,這是他們無法忍受的。
3、缺乏安全感
討好型人格的小孩總是缺乏安全感,害怕自己不被喜歡,這樣的小孩是讓人心疼的,他們大多在很小的時候都沒有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甚至是被打罵批評下、冷漠中、嚴厲管教下長大,從小就處于一個不平等的位置,因此只能順從、妥協擺出低姿態,表現的懂事才能夠“被愛”。
蔣方舟在節目中說:我因為太希望別人喜歡自己了,而成了一個諂媚的人。很難想象,她的人生被很多人所羨慕,但她卻用“諂媚”這個詞來形容自己。
她還說道:我從沒有和任何一個人產生過‘真實’的關系。這種“真實的關系”應該是指在這個人面前可以做真實的自己,不帶絲毫偽裝,可以放肆,可以顯露出自己的所有不堪。
實際上,這都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因此擔心展示不完美的自己會被討厭,別人會遠離自己。
討好型人格孩子成長起來更加艱辛
日本一部經典老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就很好地呈現出一個討好型人格孩子的一生,主人公松子就是非常典型的“討好型人格”。
在她很小的時候開始,家里父親更加疼愛妹妹,所有關心愛護都只留給妹妹,而松子為了讓父親能關注她,甚至只能通過故意扮丑做鬼臉的方式。然而最終她還是被原生家庭驅逐,這時候的她性格已經定型,這也導致后來的一系列悲劇。
自身條件并不差的松子,人生中卻碰到的都是一群人渣,不管是在職場還是在感情上總在遭遇不幸,從小形成的討好型人格讓她一次次為別人付出,換來的卻都是被拋棄的下場。她極度缺乏安全感,比起自己遭遇的那些事情,她更害怕別人離開,所以一次次選擇委屈自己,最終卻在53歲那年,孑然一身孤獨的死去。
事實上,討好型人格對孩子的不良影響非常明顯:
他們喪失自主性,習慣討好別人,所以逐漸遺忘掉自己的個性與想法;
他們很容易陷入負面情緒,因為很多時候討好別人是需要委屈自己的,時間一長就容易憋出心理問題;
他們缺乏獨立思考能力,言行舉止被別人的評價所操控,只會做別人想讓自己做的事情...
為人父母,我們一定要教給孩子艾默生說的那句話:你的善良一定要帶一點鋒芒,否則等于零。
三毛也在《西風不相識》里寫過:如果善良只是一味的付出,那么這種善良,我寧愿不要。確實,生活的意義,從來都不是善良和忍讓。
- 標簽:歐時力男裝加盟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