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商行同業依賴癥不減,監管關注中小銀行流動性風險
包商銀行被接管,一石激起千層浪,除了被接管的原因——“出現嚴重信用風險”之外,同業依賴癥及其帶來的風險,也為外界所關注。
2018年9月底,包商銀行同業負債2211億元,在總負債中占比達44%左右。事實上,就其所在的城商行群體來看,盡管經過監管套利整治、資管新規等兩年多的監管收緊,一些城商行的同業依賴仍然沒有徹底改變。
同業、投資類資產、收入占比偏高,在城商行中普遍存在。年報數據顯示,2018年底,多家城商行的同業、投資資產占比超過60%。與此同時,一些銀行的貸款在資產中的占比卻不足40%。
同業、投資資產、收入占比偏高背后,是對同業負債的依賴。一些資產規模過萬億的大型城商行同樣如此。
5月26日,央行、銀保監會在答記者問中表示,將關注中小銀行流動性狀況,推動中小銀行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并提到針對包商銀行接管前的對公存款和同業負債的保障舉措:5000萬元(含)以下的對公存款和同業負債,本息全額保障;5000萬元以上的對公存款和同業負債,由接管組和債權人平等協商,依法保障。按前述政策保障的對公存款和同業負債,接管后其本息均由央行、銀保監會和存款保險基金全額保障。
有的同業、投資收入占比超六成
由于同業業務低資金成本、低資本消耗的特點,激勵銀行形成了巨大規模的同業資產。同業業務一個重要特點為期限錯配,增加了流動性風險;同時,金融機構之間業務聯系更強,更易引發系統性風險;此外,在多個環節推高融資成本后,實體企業根本無力負擔高額的資金成本,加劇經濟泡沫化。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背景下,2017年起監管部門加大力度推動“金融去杠桿”,引導資金“脫虛向實”、服務實體經濟。隨著“三三四”和資管新規等一系列監管整治和政策的出臺,銀行的同業和投資業務規模與占比開始下降,貸款占比逐漸上升。
不過,收入、利潤增長主要依靠同業、投資,在城商行中仍并不鮮見。
此次被接管的包商銀行已經兩年沒有公布年報,但在2016年,其同業、投資等收入就占利息收入的一半左右。2016 年財報顯示,截至當年底,包商銀行利息收入約210億元,其中債券投資、應收款投資收入分別為20.7億元、62億元,存拆放同業、買入返售收入則為16.2億元、5.58億元,合計金額104.5億元,占比約50%。
一些城商行同業、投資收益在收入中的占比甚至超過60%。
比如,根據年報披露數據,2018年,萊商銀行營業收入約為32億元,其中投資收益就達19.7億元左右,占比達到61%以上。同期,該行利息凈收入只有11.2億元,凈利潤也只有4.71億元。
不僅像萊商銀行這些資產規模、營業收入的“小塊頭”,一些資產規模在2000 億元以上的省級城商行,收入結構也同樣依賴同業、投資。
已經上市、總資產突破5000億元的貴陽銀行,2018 年業務收入中規模最大的是理財、資管計劃,實現收入約71.3億元;其次為債券及其他投資,收入約52.4億元;加上長期應收款收入12.2億元、存放同業及拆出資金收入約7100萬元、買入返售約4.2億元等,合計金額約154億元,在其全部收入中的占比接近60%。而在同期,其貸款利息收入只有85.7億元,占比不足33%。
即便是資產規模超過2 萬億的大型城商行,投資收益同樣是其主要收入來源。
以南京銀行為例,2018 年,該行利息收入約535億元,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約274.1億元、110.7億元。但在該行的利息收入中,貸款部分占比并不高。
而在利息收入各項中,拆出資金、存放同業、債券投資、買入返售和理財、信托及資管受益權收入分別為3.8億元、19.4億元、102億元、4.2億元、169.5億元,合計275.5億元,占比高達55.83%。同期,該行貸款收入則只有221.6億元。
多家貸款占比不足40%
同業、投資業務成為收入主力,與一些銀行直接貸款比例偏低,有著直接關系。從公開數據來看,2018年底,多家城商行的直接貸款占比不足總資產的40%。
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葫蘆島銀行貸款余額為475.8 億元,增幅41.5% ,同期,該行總資產為908.1億元。據此計算,其貸款余額占比僅為52.3%左右。
大量的資金被用于同業業務。2018年底,該行資產中,買入返售、存放同業、其他應收款分別為60.8億元、8.3億元、8.3億元,合計77.1億元;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則分別為27.8億元、188.7億元。以上共計約293.6億元,占比接近33%。
在城商行的資產結構中,這樣的比例并不算高。截至2018年底,龍江銀行總資產2248.1億元,而貸款只有776億元,占比僅為34%左右,但應收款投資、債券投資、買入返售、存放同業余額共計1360億元,占比超過60%。
貴陽銀行年報數據則顯示,2018年底,該行總資產為5033億元,貸款余額只有1703億元,占比也僅34%左右。
而作為資產萬億的大型城商行,南京銀行截至2018年底,總資產1.24萬億元,但貸款余額只有4803.4億元,占比為35%左右。
與貸款相比,同業、投資業務是南京銀行更為重要的資金投向。2018年底,該行各項資產中,存放同業余額368.5億元、拆出資金69.2億元,以公允價值計量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1052億元,可供出售、持有至到期、應收款合計4889億元。此外,還有買入返售資產約120.5億元,同業、投資業務總規模接近6500億元,占總資產的54%左右。
依賴同業負債
盡管貸款在資產中的占比不高,但剔除存款準備金約束后,不少城商行的存貸比并不算低。
比如,截至2018年底,南京銀行的存貸比已達60%左右,貴陽銀行、龍江銀行等也在50%以上。
正是因為存款、自有資金不足,同業、投資業務被包括城商行在內的一些銀行作為突破貸款規模、監管限制,實現利潤增長的主要手段,并在此過程中借機實現加杠桿。
“一些銀行同業、投資業務規模做得很大,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城商行、農商行等中小銀行受地域限制,業務受當地經濟影響很大,有些貸款有資金也不敢做。”某城商行人士此前對第一財經稱,在這種情況下,資管計劃、應收賬款等同業業務為其提供了資金出口,并且可以獲得較高收益;另一方面,資金不足的銀行則通過同業業務獲得資金來源,以做大資產規模,解決收入、利潤增長問題。
“同業、投資規模甚至超過貸款占比。這不僅偏離了自身定位,同時還滋生了金融風險。”一家城商行有關負責人也表示。
同業、投資類資產占比偏高的銀行,在負債端對同業負債的依賴程度也普遍較高,這在城商行等中小銀行中表現得更為明顯。
截至2018年9月底,包商銀行負債總額5034億元,同業負債達2211億元,占比約44%。截至當年11 月,該行累計發行同業存單311期,發行面額865.2億元,余額672億元。
龍江銀行、貴陽銀行的同業負債占比也達到30%左右。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兩家銀行的同業負債總額分別為760億元、1450億元左右,在負債中的占比分別達34%、31%。
一些銀行的同業負債不少都來自同業存單等債務證券。截至2018年底,龍江銀行的應付債券余額為505.3億元,南京銀行、貴陽銀行則分別達2110億元、1017億元左右。
而按照監管規定,銀行同業負債不得超過負債總額的1/3,同業存單也已被納入MPA(宏觀審慎評估)同業負債占比指標進行考核。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