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行理財子公司開業進入倒計時
5月29日晚間,郵儲銀行發布公告稱,當日收到《中國銀保監會關于籌建中郵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的批復》,獲準籌建中郵理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郵理財”)。籌建工作完成后,該行將按照有關規定和程序向中國銀保監會提出開業申請。
就在同一日,交通銀行發布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交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交銀理財”)獲得中國銀保監會批準開業。
至此,六家大型銀行已全部拿到理財子公司“通行證”,其中,工銀理財、建信理財及交銀理財已經獲準開業。銀行理財子公司開業已進入倒計時。
郵儲銀行理財子公司獲準籌建
2018年12月7日,郵儲銀行公告審議通過了《關于設立理財子公司的議案》,該行擬出資不超過80億元人民幣設立全資子公司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理財有限責任公司。
根據上述公告,中郵理財注冊資本擬為不超過80億元人民幣,該行持股比例為100%,注冊地擬為北京市。中郵理財擬申請經營業務包括面向不特定社會公眾公開發行理財產品,對受托的投資者財產進行投資和管理;面向合格投資者非公開發行理財產品,對受托的投資者財產進行投資和管理;理財顧問和咨詢服務;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準的其他業務。
按照流程,在銀保監會批準通過后,銀行將在6個月內進行籌建;籌建完成以后需要提交開業申請,銀保監會將在兩個月內作出核準;收到核準文件并領取金融許可證后,辦理工商登記并領取營業執照,在領取營業執照之日起6個月內開業。
郵儲銀行年報顯示,2018年全年發行理財產品22207.53億元,較上年末下降1.08%;截至2018年年末,資產管理規模8145.35億元,較上年末增長0.4%。其中,未到期非保本理財產品整體規模為7575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自資管新規落地后,郵儲銀行全面推進理財業務凈值化轉型效果初顯。2018年,該行凈值型產品占比由年初的不到1%迅速提升至11.18%。
理財子公司的獲批籌建將為該行資管業務的發展注入新動力。“設立理財子公司將從資本、法人等方面與銀行進行隔離,既能夠有效防止理財業務風險向銀行體系蔓延,又能夠激發資管業務轉型發展活力。” 郵儲銀行副行長徐學明此前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三家大行已獲批開業
目前,獲批籌建的理財子公司一共8家,隨著郵儲銀行獲批,六家大型銀行聚齊;股份制銀行中,光大銀行和招商銀行獲批籌建。
從注冊資本(包括已注冊和擬注冊)來看,工銀理財為160億元,建信理財為150億元,農銀理財為120億元,中銀理財為100億元,交銀理財和中郵理財均為80億元。招銀理財和光大理財均為50億元。
從進度來看,截至目前,工銀理財、建信理財及交銀理財已經獲準開業,工銀理財及建信理財已經完成工商注冊。
此前,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多次強調,將穩步推進理財子公司設立工作,成熟一家、批準一家;并指導已獲批的銀行扎實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確保理財子公司高質量開業運營。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4月,共有31家銀行披露理財子公司籌建計劃,其中大型銀行6家、股份制銀行9家、城商行14家、農商行兩家。
還有大批中小銀行在摩拳擦掌。根據普益標準四季度調研問卷反饋的165家銀行數據,市場上至少有60家左右的區域銀行在積極進行理財子公司的籌備工作,擬設立理財子公司的區域銀行家數還將繼續增加。
開業在即的理財子公司讓業內充滿期待。“理財子公司是一張全新的金融牌照,未來大有可為,將使銀行理財業務乃至整個資產管理行業更加獨立化、專業化、綜合化。”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董希淼表示。
重點關注頂層設計
理財子公司未來大有可為,但不能依靠粗放式的野蠻擴張,而是要對自身業務進行長遠定位,以構建獨特的核心競爭力。
事實上,作為新生機構,理財子公司還面臨很多的不確定性。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認為,首先,降低門檻在短期內不一定能為理財子公司帶來太大的業務增量。同時,理財子公司投資管理能力建設很難一蹴而就。此外,理財子公司發展會構成對銀行資本的消耗,在當下資本補充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會對銀行帶來一定的挑戰。
除此之外,處于籌建期間的銀行理財子公司還面臨著原有存續產品的整改與處置、新產品如何承接以及如何與其他子公司協同發展、與分行協調配合等難題。
未來,理財子公司如何在與其他資管機構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徐學明認為,這需要做好三方面的頂層設計。
“一方面要明晰戰略定位,從銀行全局統籌思考客戶端和資產端的業務布局與業務模式、轉型升級的方向與節奏,實現與銀行的雙向深度協同發展;另一方面要設計發展模式,子公司需要根據自身,特別是母行在客戶、產品、渠道等方面的資源稟賦,設計相應的組織架構、投研體系、風控體系和信息系統架構,形成差異化的市場競爭力。”此外,徐學明表示,還要優化管理機制,銀行理財子公司需要從投研能力、產品組合能力、風控能力等方面補足短板,建立市場化的激勵約束機制,提升人才競爭力。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