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易得痔瘡的時間是什么時候
很多女性在孕前的時候,由于不注意日常飲食及習慣,會出現痔瘡的情況,而這種女性在孕后發生痔瘡的概率會非常大,尤其是到了孕晚期的時候,由于子宮的逐漸增大,給孕媽媽的身體帶來更大的壓力,所以更容易得痔瘡。那么孕婦易得痔瘡的時間是什么時候?下面我們來看看母嬰專家的介紹:
痔瘡是直腸部位發生靜脈曲張,就是靜脈血管變得異常腫大。小的痔瘡通常有一粒葡萄干左右大,大一點的痔瘡可能有一顆新鮮葡萄那么大。腫大的靜脈有時候會突出到肛門外(在肛門出形成一團軟軟的、腫脹的東西),稱作外痔。孕婦得痔瘡后,可能只是覺得癢,也可能很疼,有時痔瘡甚至會出血,尤其是在排大便的時候。
懷孕期間比較容易出現痔瘡,如果孕婦在懷孕前就得過痔瘡,那么懷孕后痔瘡很可能會加重。如果是第一次得痔瘡,那么癥狀很可能會出現在妊娠的后期28周~36周,特別是分娩前1周會有便秘出現,是因為懷孕后,子宮漸漸變大,會對孕婦盆腔靜脈和下腔靜脈(位于身體右側,收集下肢血液的血管)造成壓力,從而降低下肢及盆腔血液回流的速度,加重子宮下方靜脈血管的壓力,造成靜脈腫脹或擴張。因此孕婦更容易受到直腸靜脈曲張(也就是痔瘡)、腿部靜脈曲張,有時甚至是外陰靜脈曲張的困擾。
便秘是造成或加重痔瘡的另一個原因。孕婦活動量小,胃腸蠕動慢,大便容易秘結,而成團的糞塊壓迫腸壁靜脈,使靜脈回流更為不暢,而且排便時需要用力而致使腹壓增高,導致痔靜脈擴張,亦可促使痔瘡的形成。此外,懷孕期間孕酮(也叫“黃體酮”)的增加會使靜脈血管壁變得松弛,更容易靜脈擴張。孕酮還會減慢腸道的蠕動,加重便秘。
以上就是孕婦易得痔瘡的時間是什么時候的介紹,所以如果您想要盡量避免痔瘡的話,那么不論是孕前亦或是孕期的時候,都需要特別注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避免出現便秘的情況,加重痔瘡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