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品牌生命力遭遇考驗 食之秘的風光一時與不光彩退場
“不幸中的萬幸。”8月5日,彭宇在朋友圈轉發了一條食之秘閉店的消息并如此評論。
作為蛋糕甜點資深網紅,“食之秘”品牌1997年創立于馬來西亞,是當地家喻戶曉的國民蛋糕品牌,2007年入駐上海,其主打的芝士蛋糕系列風靡一時。然而就是這樣一家初代網紅蛋糕品牌,近日被爆上海直營門店全線關停,并拖欠員工工資及供應商貨款,疑經營不善所致。
彭宇是上海雨柏貿易有限公司的執行董事,作為食之秘的供貨商之一,曾被其拖欠近50萬元貨款,但這筆錢已在今年3月通過法律途徑要回。
作為食之秘冷凍海鮮的供應商,雨柏貿易已經與食之秘在蘇州的食品加工廠合作近十年。合作采用先貨后款的方式,每月十幾萬的貨款,食之秘會在隔月結清。但從2017年開始,食之秘三番五次拖欠貨款,30天的款期經常拖欠到三四個月才結清一次。作為合作十年的伙伴,彭宇選擇了理解,保證每月正常供貨。
直到2018年7月的貨款拖欠到2019年3月還沒有拿到,加之從食之秘員工處了解到其經營狀況大不如前,彭宇將蘇州食之秘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告上了法庭。
裁判文書網顯示,蘇州市吳江區人民法院于2019年3月1日立案,3月28日,原告上海雨柏貿易有限公司撤回了起訴。彭宇告訴記者,那時食之秘已經拖欠的50萬貨款全部予以結清。
突然消失的食之秘
天眼查數據顯示,食之秘的總公司食之秘餐飲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11月7日,作為外國法人獨資的有限責任公司,其法定代表人系SIMLEONGTHUN。
7月11日,食之秘被市場監管部門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列入原因為通過登記的住所或者經營場所無法聯系。
大眾點評也顯示,食之秘目前在上海僅有3家門店正常營業,另外11家已歇業關閉。記者走訪發現,3家正常營業門店均是加盟店,有自己獨立的生產線,與直營店沒有關系。
天眼查數據顯示,食之秘餐飲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共有88家分支機構。記者梳理發現,自2007年始,在上海的分支機構共計56家,但經營狀態均為存續或注銷。分支機構負責人顯示有SIMLEONGTHUN、SIMHEOKHOO、沈良團。沈良團同時是蘇州食之秘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的法人及董事長。
7月22日,蘇州食之秘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被海安市人民法院列為被執行人。彭宇告訴記者,沈良團是SIMLEONGTHUN的中文名字,兩者實為同一人。
據悉,蘇州食之秘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是食之秘在蘇州的中央廚房,負責給各個直營門店供貨。據原食之秘上海綠地店負責人介紹,自今年5月份開始,蘇州工廠的供貨開始變得斷斷續續,并且品種不全,到后來完全停止供貨,只能無奈閉店。
此外,食之秘200多名員工被拖欠工資兩個多月,員工聯合申請了勞動仲裁。
其中一位員工代表表示,今年1月,食之秘將勞務關系外包給江蘇工達人力資源公司上海分公司,并讓員工簽署了第三方合同,并承諾工齡銜接不會受影響。但到了5月,第三方勞務公司擅自終止合同,工達方面表示食之秘沒有按時打款,構成違約。
8月5日,已有60名員工的勞動仲裁開庭,8月7日還有第二批53名員工。員工代表介紹,目前仲裁庭主要是核對員工們的訴求金額,具體開庭時間還要等法院通知。
老網紅的苦主們
王美珍沒有彭宇那么幸運,食之秘拖欠公司的10萬元冰淇淋貨款,直到現在也沒拿到,食之秘高層自今年4月開始全部失聯。
王美珍所在的食品公司,與食之秘合作也將近十年,“他們信譽一直很好,所以當2017年6月他們開始拖欠貨款時,我給予了理解。”王美珍表示,在過去正常經營的夏季,每月會給食之秘供應200-300桶冰淇淋。
新聞晨報此前曾報道,食之秘組織20多家供應商召開協商會,并承諾會還款,還介紹了一位投資人,稱雙方正在洽談。但最終洽談無果,20多家供應商合計3000萬的貨款至今沒有著落。
記者就此事向王美珍進行了求證,王美珍表示今年年初確實接到了通知,但因為當天有事并沒有出席。
王美珍也曾多次到食之秘總裁SIMLEONGTHUN的辦公室催賬,但對方每次的說辭不一。
先是去年9月,她被告知正在接洽投資人,12月仍沒有結果,對方解釋敲章等流程走得慢;再到今年3月,SIMLEONGTHUN表示,接下來會去一趟馬來西亞,回來后一定會還錢。
“他當時還說朋友都讓他跑掉,但他說那樣不道德,不可以跑掉。”說完這話沒多久,食之秘高管就在4月徹底失聯。
彭宇向記者透露,據他從蘇州食之秘工廠了解到的情況,食之秘自2017年開始入不敷出、持續虧本,并且熱食、簡餐業務經營一直不理想,蛋糕甜品類的主打產品銷量也大不如前。
有苦難言的還有曾經購買食之秘預付卡的消費者。近日,不少消費者在網上發帖稱,食之秘預付卡無處可刷。
一位曾經購買食之秘500元預付卡的消費者表示,7月中旬上海多家食之秘門店關門,她拿著預付卡到加盟店也沒法刷,并被工作人員告知刷預付卡的機器已被總公司收回。
事實上,今年5月1日正式實施的《上海市單用途預付消費卡管理實施辦法》規定:上海市單用途預付卡發卡企業需要進行備案,經營者預收資金余額應當與其實繳資本或者上一年度主營業務收入相適應,一般風險警示標準為20萬元,經營者預收資金余額超過風險警示標準后,對預收資金應當采取銀行專戶管理或購買履約保證保險、擔保保函等方式。
上海市單用途預付卡協會常務副會長范林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食之秘作為備案企業,通過上海市單用途預付卡消費協同監管服務平臺可以查詢,食之秘共發放7萬多張預付卡,除去消費者卡內金額已用完等情況,有效預付卡數量為3萬余張,總金額約400余萬元。據東方網報道,上海市、區商務主管部門,市場監管部門和保險公司正在研究具體補償方案。
網紅品牌的生命力
2007年,當食之秘帶著馬來西亞的外資光環,來到上海風靡一時。
餐飲品牌高級顧問胡茵煐介紹,食之秘率先推出切片蛋糕的形式在當時非常新穎,頗具小資情調。當時,食之秘一個賣切片蛋糕的柜臺一個月的銷售額可達一百多萬。“但現在已經不能靠一招鮮吃遍天了。”胡茵煐表示,十年間市場環境發生了巨變,食之秘沒有及時推陳出新,門店裝修、品牌風格、服務體驗也沒有變化,在市場不斷同質化的當下,已經失去了核心競爭力。
風光一時,黯然退場,這樣的網紅品牌不勝枚舉。
2016年,光之乳酪登陸上海,憑借一款芝士包吸引大量人氣,一家門店一天能賣4000個,排隊長達80多米。但2018年以來,光之乳酪開始走下坡路,2019年已關閉上海全部門店。
今年3月,有網友發帖稱,光之乳酪的老板失聯,自己交了2萬元的加盟定金無法尋回。記者聯系了尚在營業的杭州市光之乳酪門店,負責人表示,現有的光之乳酪門店應該均是加盟店。
網紅品牌如何才能保持生命力?
在胡茵煐看來,網紅品牌有“真金網紅”和“鍍金網紅”之別。前者是踏踏實實做產品,先有產品口碑的積累,再有宣傳。“鍍金網紅”一般采用“高舉高打”的方式,先大面積鋪開宣傳,但很可能其產品品質接不住這么大的聲量,無法產生復購,從而迅速降溫,變成“一槍頭”的事。
但無論是哪種網紅,胡茵煐認為,首先一定是產品能夠經得住推敲,并且要通過不斷推陳出新,與消費者產生互動;其次要在品牌年輕化的探索與運營、門店的體驗與迭代、服務的升級上有所行動。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