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估指標成了高校學科建設指揮棒?
“學科評估的價值導向不是排名,而是為了給大家一個大致的參照,讓大家明白自己在學科建設上的優勢和劣勢。”近日,在吉林財經大學舉行的第十屆數字出版與數字圖書館融合發展國際研討會分論壇上,針對一流學科建設,專家提醒,不要只盯著評價體系,“缺什么補什么”。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原主任王立生強調,學科建設的導向,應該是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絕非評價指標體系。
該國際研討會由中國知網與清華大學、香港大學、吉林大學、吉林省圖書館聯合在長春舉辦。“雙一流、雙特色”學科建設管理與評價研討會為大會分論壇之一,關注的是當今的熱點話題——高校要怎樣建設一流學科?建設的成效要如何評價?
江西師范大學科教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劉小強認為,一流學科建設,本質上是學科生產能力的建設,即學科在消耗一定資源的基礎上持續穩定地產出又多又好產品的能力。他指出,當前一流學科建設容易出現兩個錯誤傾向:把它當成粗放型的學科生產投入要素的建設,或者把它當成“學術GDP”導向的學科最終產品的建設。
學科生產確實需要各種生產投入要素,比如經費、人才、軟件和硬件等,但不能不顧成本盲目投入,否則會帶來嚴重浪費。畢竟,經費不足、條件匱乏、規模有限等,已經不再是制約學科發展的主要瓶頸。
而如果一味盯著類似論文、專利這樣的學科最終產品,出現的問題就是,各類學科排行榜都會把學科產品作為學科評價的重要指標。“為了建成一流學科,很多學科就盯著一流學科的評價指標體系,缺什么建設什么。”劉小強說。
目前受認可度較高的評估,是由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開展的學科評估。該評估是對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一級學科進行的整體水平評估,是以第三方方式開展的非行政性、服務性評估項目,2002年首次開展,平均四年一輪,至今已完成四輪。
王立生表示,目前社會上有各類排行榜,但是學科評估結果還是得到了普遍認可和廣泛運用。其基本導向是強調學科內涵建設,引導重視學科建設質量,基本做法是基于客觀數據的主觀評價,堅持“定量與定性”“質量和數量”“國內與國外”結合,并且堅持分類評價。
2017年,第四輪學科評估采用了分檔方式公布評估結果,不公布得分、不公布名次。“學科評估的目的不是為了排名,不是讓你去計較誰在前誰在后,而是找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找到加強學科建設的方向。”
王立生透露,第五輪學科評估也已啟動,其總的要求,是以“立德樹人成效”為根本標準,以“堅決破除四唯頑疾”為突破口,并保持第四輪學科評估的四個一級指標(“師資隊伍與資源”“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水平”“社會服務與學科聲譽”)基本穩定。
不過,他也提醒在場高校參會人員,學科評估不能包打天下,它是發展性評價,重在引導規劃與建設。“不要按照學科評估的指標體系去建設學科,這樣你很容易走偏。評估指標體系只是驗證你的學科建設是否滿足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劉小強也認為, 一流學科建設要注重各方面的配合和溝通,也不能指望通過一項工程計劃或一筆巨額投資就能迅速提升學科的生產能力。“一流學科的建設必須瞄準國家戰略和社會需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對接,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生產符合社會需要的產品。”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