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抑郁癥發病率攀升 “心靈感冒”要對癥下藥
大三剛開學,林欣然就發現越來越管不住自己的情緒了。
一個人剪輯視頻作業時會突然沖自己發火、繼而大哭;晚上躺在床上盯著天花板,一看就是一整夜;開始覺得很討厭自己;刻意疏遠周圍所有人……連續的失眠和繁重的學業交織,讓林欣然覺得自己每天都無精打采、疲憊不堪,生活似乎也一度“亂了套”。
林欣然嘗試了很多方法調節自己的情緒。比如,睡不著的時候就不停地做事情來麻痹自己;或是一個人安靜地坐下來讀幾本書。然而,這些努力還是沒能讓她擺脫掉情緒中揮之不去的“喪”。
她選擇去了學校所在城市的一家三甲醫院,最終確診了自己的種種負面情緒屬于抑郁和焦慮的癥狀。走出醫院的那一刻,她突然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我一個人坐在出租車上哭了很久,也不知道為什么,突然就很難受,像憋了很久。”林欣然說。
7月29日,《中國青年報》刊發《大學生抑郁癥發病率逐年攀升 大一和大三高發》引發讀者廣泛關注。有31.2萬網民參與了中國青年報微博發起的“大學生抑郁癥發病率逐年攀升,你覺得自己有抑郁傾向嗎”的網絡投票。
其中,超過半數投票者認為,自己“有輕微的情緒低落 可自我調節”;而認為自己“有抑郁傾向且情況很嚴重”的投票者達到了8.6萬,占總人數的27.6%。超過兩萬名網民在微博留言,其中不僅有人提到自己與抑郁癥抗爭的經歷,更多的是表達了對大學生抑郁癥高發現象的密切關注。
一項研究顯示,高校的心理健康問題形勢嚴峻,大學生心理疾病患病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貴州醫科大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主任、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心理科主任王藝明指出,抑郁癥會導致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能力下降、不愿意和他人溝通、睡眠不好等問題,嚴重者還會有傷害自己甚至傷害他人等極端行為。“大概有15%的抑郁癥患者有自殺的想法,并且會反復嘗試自殺。”王藝明說。
“迷茫”是大一大三的高頻詞
通過長期研究,不少專家都認為,大一和大三是抑郁癥的高發期。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藺秀云指出,大一是一個適應期,不僅要適應新的學習、生活方式,還要適應身邊優秀的同齡人帶來的壓力。而大三下學期面臨新的選擇,學生需要為考研、出國或就業等未來的發展方向做準備,這些變動帶來的不確定性也可能會伴隨一些抑郁情緒。
臺灣南華大學生死學系所教授游金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