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盾”為子孫留下珍貴自然資產
圖為云南普達措,這里融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景觀多樣性、文化多樣性于一體。中國環境報記者鄧佳攝
中國環境報綜合報道以“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為主題的首屆國家公園論壇,近日在青海省西寧市舉辦。450余位國內外相關領域管理機構代表和知名專家學者,圍繞論壇主題探討國家公園創新和發展。
本次論壇是我國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舉辦的首屆國家公園論壇,是展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最新成果的重要載體,也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和自然保護地優化整合提供更多經驗。
國家公園建設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積聚力量
今年30歲的趙翔出生在江南水鄉,大學畢業后的一次旅游經歷,讓三江源成了他再也離不開的“第二故鄉”。
潔白的冰川、連綿的草原、靈動的雪豹、躍壁的巖羊……三江源純凈自由的靈魂們,牽繞著趙翔的心。
隨著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改革穩步推進,越來越多生態科研工作者受到吸引,自發前往當地開展長期扎根研究,為“中華水塔”永葆生機建言獻策。
截至目前,我國已建設東北虎豹、祁連山、大熊貓、三江源、熱帶雨林、武夷山、神農架、普達措、錢江源、南山等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總面積超過20萬平方公里。
專家表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是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對于加強自然生態系統保護修復、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公園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最好形式!眹伊植菥终{查規劃設計院副院長唐小平說。
除了標志性物種,東北虎、大熊貓、雪豹等全球關注的珍稀物種成為國家公園的“代言”動物。唐小平說,這些物種社會關注度高,具有特殊號召力,能吸引更多資金和社會力量參與到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對雪豹等旗艦物種的保護,還能促進自然保護區碎片化和割裂景觀的治理!碧菩∑秸f。
清華大學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楊銳指出,“國家公園建設意味著對生物多樣性實行更系統和更有效的保護。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有條件有能力完成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革命性改變!
為此,他建議,今后要將自然保護地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核心載體,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法律框架,同時要以國家公園建設為契機,推動中國荒野保護,并將自然教育融入不同階段的教育中。
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
以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為突破口,以探索跨部門、跨區域管理體制和規范高效的運行機制為主線,近年來我國在突出生態保護、統一規范管理、清晰資源歸屬、創新經營管理和促進社區發展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張建龍表示,各試點國家公園組建了統一的管理機構,配備專門的人員隊伍,組織開展資源本底調查、規劃編制、標準制度研究、工礦企業有序退出等工作,加強了巡護執法、生態保護修復、基礎設施建設,當地生態狀況和民生問題逐步改善,生態美與百姓富的目標正在變為現實。
據介紹,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啟動以來,通過深化體制改革已基本理順自然資源所有權和行政管理權的關系,對3個園區所涉4縣進行大部門制改革,破解了體制機制“九龍治水”局面和監管執法“碎片化”問題。同時,試點引導三江源牧民參與國家公園的保護與管理,“一戶一崗”設置生態公益崗位1.72萬個,戶均年收入增加2.16萬元,使當地原住居民在參與生態保護的同時獲得收益。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黃潤秋介紹,2017年、2018年“綠盾”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專項行動共核查處理采石采砂、工礦用地、核心區及緩沖區旅游設施和水電設施等四類聚焦問題8000多個。截至2019年5月,四類聚焦問題整改完成率已超過70%;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增人類活動問題總數和面積實現“雙下降”。
“過去60多年來,中國根據本國國情不斷探索自然生態保護實踐,已建立數量眾多、類型豐富、功能多樣的各類、各級自然保護區。”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涂瑞和說,期待中國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樹立榜樣,為全球的自然生態保護提供中國實踐和方案。
加強研究科學規劃達成“西寧共識”
在國家公園論壇上,國內外專家的建言獻策既著手當下,也放眼未來。
“雖然中國國家公園建設剛剛起步,任重而道遠,但體制試點階段已經在頂層設計方面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北柹饡绹┍本┐硖幨紫碛诮赋觯灰裱瓏夜珗@體制建設的各項基本原則,繼續加強國際合作與科學研究,國家公園體制建設有望推動中國建立起一個科學規范高效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國家林草局國家公園辦副主任唐芳林用“時間緊、任務重”,形容目前國家公園建設所面臨的現狀。但可喜的是,青海三江源和祁連山兩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為我國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開了個好頭。
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到2020年正式建立國家公園,我國的自然保護地還存在不少問題,如統一規范的運行管理機制還有待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者職責尚未到位、生態空間與生產空間重疊、移民搬遷政策措施不到位、生態富民和綠色發展方面路子不多等問題亟待解決。
為此,唐芳林表示,“這些問題都是當下需要重點研究解決的,要在現有的成功基礎上總結經驗,讓占國土面積近1/5的自然生態空間得到合理保護和發展。”
截至2017年底,中國有各類自然保護地共14類1.2萬多個,陸域自然保護地總面積約占陸域國土面積的20%,其中自然保護區約占14.86%;2018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增至474個。
此外,在論壇上,與會代表還形成8條“西寧共識”。“西寧共識”指出,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是極其珍貴的自然科研基地,要充分利用自然保護地的自然屬性,深入揭示自然演替規律,研究氣候變化影響,探索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提高人們認識自然、探索自然、保護自然的能力和水平。
正如媒體評論所言,我們要建設國家公園,也要建設公園國家,要讓國家公園成為公園國家的試驗田。這其中,飽含著人民群眾對美麗中國、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值得期待一個嶄新的未來。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