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植物中認識中國(永寧閣隨筆)
開學了,二年級的孩子們在語文課本里看到這樣一篇課文《植物媽媽有辦法》。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孩子如果已經長大,就得告別媽媽,四海為家。牛馬有腳,鳥有翅膀,植物旅行又用什么辦法?蒲公英媽媽準備了降落傘,把它送給自己的娃娃。只要有風輕輕吹過,孩子們就乘著風紛紛出發……植物媽媽的辦法很多很多,不信你就仔細觀察。”優美的句子在孩子心中勾勒出自然和植物的美麗形象。
對于孩子來說,植物是他們接觸自然、增長知識的途徑,更是他們了解歷史、認識祖國、觀察世界的窗口。水稻、大豆、桑樹、桃樹等均有數千年歷史,它們豐富了我們的衣食,也成就了中華文明。
中國幅員遼闊,植物種類繁多,除了上述課文中提到的蒲公英、蒼耳、豌豆這些常見的植物,中國更有許多特有珍稀植物。6月25日,北京世園會中國館迎來首次大規模換展,中國館的珍稀植物展廳由國內多家植物園聯合準備了300多種瀕危稀有或中國特有的植物備展,包括五小葉槭、杜鵑紅山茶、虎顏花等。據介紹,五小葉槭野外僅500多棵,比大熊貓還要珍貴;杜鵑紅山茶在野外僅剩800多株。
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主任黃宏文介紹,中國植物種類約占世界總數的1/10,對世界物種、氣候的影響舉足輕重。北京世園會期間,一部植物類紀錄片《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面世,它講述了21科28種植物的生命旅程,向人們呈現出一幅完整的中國植物版圖。通過這些美麗清新的鏡頭,人們可以走進由植物塑造的自然,感受萬千植物為我們營造的自然家園。正如該片導演所言,“植物滋養著人類的生命,塑造人類文明”。
中國植物如何影響世界的故事同樣精彩,例如,原產于中國的茶葉如何走向世界、青蒿如何為飽受瘧疾之苦的非洲帶來希望、水稻雜交技術如何保障世界糧食安全等。
植物是世界認識中國的重要方式。從植物中不僅可見中華文明對自然的尊重與感恩,也可見中國人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觀,更可見今日中國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意義。(尹婕)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