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悠悠看古今——扶貧筆記34
從早上起,一共去了四個村子,到十八盤村的時候已經(jīng)接近正午了,剛剛上任的村書記患了腦中風,我們見到他的時候,他行動和說話都很遲緩,很多工作還是由老書記來操持。
談完扶貧工作,已是午后,我們準備返回。老書記建議我們到附近的古驛道看看,于是我們問明了具體位置,便告別了老書記,走上公路旁的一條羊腸小路。
沒走多久,公路上的車聲就完全聽不見了,只聽見周圍的蟲鳴聲,高高低低,彷佛在訴說著什么。走了一段,前面看不到路了,把褲管扎緊,開始爬山。剛開始荒草叢生,看不出什么,而太陽毒了起來,烤得胳膊生疼。
再往上,發(fā)現(xiàn)地面也返起熱來,彷佛一面大鏡子。剛才不還是荒草滿地么?仔細一看腳下,發(fā)現(xiàn),這里出現(xiàn)了山路,而這山路不是草叢間的小土路,而是一大塊石頭一大塊石頭組成的路。起初,還看不出來,只看見一些大塊的石頭,由于年代久遠,棱角已經(jīng)磨滅不清。繼續(xù)往上走,就開始看見了這些石塊的形狀,應該是一塊塊的長條石。
走到山頂位置時,還看見大石上有一道道長長的車轍據(jù)說這是鐵輞子車壓出的痕跡。太陽更毒了,午后陽光下達到了溫度的頂點,在陽光的照射下,有些中暑的感覺,因為灤平溫差大早晨出來穿得太多了。暈乎乎的雙眼,恍惚間彷佛看到一隊推著小車的旅人從這個山頂隘口經(jīng)過,他們揮汗如雨,站下來手搭涼棚四下眺望,然后不停地用毛巾擦著汗,突然一陣風來,吹動了毛巾一角,身上爽快多了。
現(xiàn)實中,真的有一陣風吹來,中暑的感覺也好些了。據(jù)說,這里從宋朝開始,便是宋遼來往的古驛道,不但老百姓販運貨物走親訪友的來來往往,而且很多宋朝名士出使大遼都是經(jīng)過這里。今天,在灤平縣城內(nèi),縣政府附近,你會遠遠地看到一個巨大的銅敦,銅敦所在是一個小小的廣場,廣場上圍繞著銅敦有一圈雕塑,那里有王安石、包拯、歐陽修等許多古代名人,這些人都是曾經(jīng)到過灤平的。
穿過山頂隘口,繼續(xù)向前走,在荒草之中抬頭一望,一個高處所在有一座向臺子一樣的石堆建筑,旁邊一塊石頭上字跡模糊:古戲臺。原來古人在行旅中也是倍感寂寞無聊的,沒有手機可看,就攢這么一個戲臺,花點兒錢看看戲也可以暫時忘卻思鄉(xiāng)之情。
再往前走,還有兩塊巨大的摩崖石刻,上面刻的是梵文的六字真言。石刻附近樹木較多,終于可以站在樹下緩解一下酷曬了。樹下一站,清風徐來,放眼四望,但見群山燦爛,古道悠悠,思古之情油然而生。想一下,今后此處若有游客,定會與千百年前的旅人有些暗合的心情吧。
(作者簡介:楊一楓,人民日報主任編輯,海外版總編室副主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現(xiàn)在河北省灤平縣掛職任縣委常委、副縣長。)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