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守護綠水青山
圖①:浙江省長興縣,河長和志愿者一起巡河護河。影像中國
圖②:寧夏舉行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技能大比武,一位選手在比賽中認真操作。新華社記者馮開華攝
圖③:新疆巴音布魯克草原,河道蜿蜒,水草豐美。資料圖片
70年來,人民群眾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態”,生態環境在人民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
黨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視環境問題,將環境保護確立為基本國策。上世紀70年代,官廳水庫污染治理拉開了我國水污染治理的序幕;80年代,結合技術改造對工業污染進行綜合防治;90年代,實施“33211”工程,大規模開展重點城市、流域、區域、海域環境綜合整治。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進,環境污染治理力度持續加大。進入新時代,我國發布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全面展開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將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之一。攻堅克難,攻城拔寨,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人民群眾滿意度不斷提升。
必須看到,我國環境容量有限,生態系統脆弱,污染較重、風險較高的生態環境狀況尚未根本扭轉。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是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人民的熱切期待。
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補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這是黨和政府對人民的莊嚴承諾。讓我們一起攜手共進,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而不懈奮斗!
北京空氣質量預報員程念亮見證藍天變遷
精準治理“氣質”提升
本報記者賀勇
早上7點半,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空氣質量預報員程念亮準時進了辦公室。
電腦屏幕上,左側的折線圖里分布著16條不同顏色的折線,右側的數據表上,近百個數據密密麻麻地排列在一起,看得記者眼花繚亂。“把過去24個小時全市的監測數據繪成圖表,就可以看出空氣質量的變化趨勢。”程念亮一邊有條不紊地逐個檢查數據,一邊迅速記錄。
二氧化硫、PM2.5、PM10、臭氧……10余項監測指標的實時數據,從全市監測站點匯集而來。一天24小時,匯集到這兒的數據有近2000條。
程念亮的任務,就是根據排放源的情況、空氣污染物起始濃度,加上未來氣象擴散條件,結合統計模型、數值模型提出自己的觀點,再與同事會商,預測未來24小時、3天、7天的空氣質量變化趨勢。
程念亮說,中心與其他科研單位一起,先后兩次開展北京市細顆粒物(PM2.5)來源解析工作,以確定大氣污染治理的主要對象和優先次序,這些成果已經在指導北京精準治污,取得明顯成效。
“看著首都藍天越來越多,感到非常自豪,未來我們會繼續努力工作,和大家一起守護美好家園。”程念亮說。
感言
自2013年以來的PM2.5監測日歷圖顯示,綠色代表的好天氣不斷增加,深紅色代表的重污染天氣降幅超過七成。今年前8個月,北京空氣質量繼續改善。其中,8月份月均濃度更是出現歷史新低,下降到23微克/立方米。
看得見的進步,源于一步一個腳印的扎實行動。壓減燃煤、淘汰黃標車、整治排放不達標企業……重拳出擊、實招發力,歷經數年努力,北京“氣質”不斷提升,藍天“含金量”越來越高。
隨著空氣質量不斷改善,污染物濃度每降低1微克都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讓我們攜手并肩,為增加北京等地的“顏值”、提升“氣質”繼續奮斗。
浙江慶元縣新窯村河長監督治理不含糊
責任壓實岸綠水清
本報記者方敏
“5號門油管漏油,馬上維修……”9月初的天氣依舊炎熱,在浙江省麗水市慶元縣竹口鎮新窯村,河長林昌敏和平日一樣來到親水亭水壩上檢查。發現油管有漏油,他立即上報鎮里。
上報完畢,林昌敏打開背包,拿出工具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