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媽媽待產期間需要掌握的常識
準媽媽待產的常識有哪些?作為待產媽媽,為了在生產過程中保證母嬰健康,我們有必要在進入醫院之前掌握一些待產知識,并隨時做好待產準備。下面,一起了解準媽媽待產期間需要掌握的常識哦!
7類孕婦需提前入院待產
1、子癇前期:即妊娠期高血壓疾病,醫生會根據輕重程度加以區分,如果是重度子癇前期,不管發生在哪個孕周都主張住院。
2、妊娠合并心臟病:醫生會根據孕婦心臟病的嚴重程度,適當地建議孕婦提早住院,做相應的產科、內科或者外科處理。
3、妊娠糖尿病:對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醫生一般會主張39周就要住院,適時監護引產。
4、瘢痕子宮:即以前有剖宮產病史的產婦再次妊娠,醫生有可能在38-39周時就建議產婦住院,以評估決定分娩方式以及陰道分娩的安全性。
5、超過預產期:如果產婦超過預產期還沒有分娩,醫生建議最遲41周就必須住院,入院后評估胎盤功能、胎兒宮內狀況監護、母胎頭盆評估,醫生幫助產婦做引產前的一些準備。
6、胎位不正:如臀位、橫位,多胎(產科)妊娠,需隨時做好剖宮產準備。
7、多胎妊娠:以上說的是單胎妊娠的情況,可能37周就要做好隨時入院的準備。如果是雙胎或多胎妊娠,一般到34周,最早32周就要做好隨時生產的準備,因為多胎妊娠的早產發生幾率非常高,而且可能比單胎妊娠更早一些,如果有其他合并癥,入院監護時間可能更早。
一般情況下,醫生會在37周后建議孕婦一周檢查一次,醫生會評估孕婦的入院標準,告訴孕婦什么時候該入院,并給孕婦做出相應的安排。
分娩不是突然發生的,在臨產前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征兆提醒每一位準媽媽分娩即將開始了。特別是初次分娩的孕婦,一定要了解些待產常識,以免讓自己措手不及。
3大待產常識,準媽媽須記!
(1)子宮收縮(陣痛):
開始感覺腹部一處疼痛,這種子宮收縮比較輕微,每間隔10分鐘或十幾分鐘一次,好象是鈍性的背痛或刺痛。1-2小時后,疼痛會向下延伸,間隔時間變短。隨著時間的進展,宮縮時腹部會變硬、強度遞增、間隔時間愈來愈短,更象劇烈的周期性疼痛。
初產婦的第一產程往往要持續12-14小時,所以剛開始陣痛時不必緊張,可以躺在床上休息或繼續日常活動,不需要立即去醫院。當子宮收縮已經有規則時,應該記錄疼痛的間隔時間和持續時間,一般可以等到陣痛間隔在5分鐘左右時,此時應該準備去醫院。
(2)陰道出血(見紅):
臨產時子宮頸開始擴張,少量的血混合粘液一起流出,但這只是一點點的出血。見紅的現象可發生在分娩開始的前幾天,所以孕婦可以在家等待,直到腹部或背部出現有規則的陣痛時再入院。但如果陰道出血的量象平時月經一樣多時,應該立即去醫院,這可能并發了其他疾病。
(3)羊膜囊破裂(破水):
羊 膜是環繞在胎兒周圍充滿液體的囊袋,羊水從陰道滴出或大量涌出時,羊膜囊就破裂了,羊膜囊破裂俗稱胞漿水破裂。破水一般在子宮規則收縮時出現,也可能會提 前發生。破水發生后即使沒有其他癥狀也應該立即去醫院,因為羊膜破裂后容易引起臍帶脫垂,胎兒有生命危險,如不及時去醫院診治,有可能發生意外,發生破水 后,孕婦應立即設法平躺,然后送醫院觀察。
母嬰健康小編溫馨提示:掌握待產準備,有利于應對分娩過程中一些意外的情況,因此是很有必要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