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建言獻策節能環保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節能環保產業”作為我國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是構建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的重要抓手。在19日舉行的“國家節能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院士座談會”上,與會專家呼吁,對于政府制定的各項扶持企業發展政策,有關部門要建立落實結果追蹤和復查機制;政策落實到位,不打折,不空轉,建立切實的保障力,增強企業對于政策的獲得感,加快促進節能環保產業走向高質量發展。
專家建言:轉變發展方式從源頭尋找問題對癥下藥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生態經濟協會會長郝吉明指出,堅決杜絕兩個極端現象問題:不作為、不敢作為;或者一刀切,胡亂作為。
“各級政府需要加快推進中央關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各項對企業支持政策的落地。打造優質的營商環境,就是真正要讓企業家能夠堅定發展信心,有精力專注于提高經營能力和管理水平,拓展國際視野,增強創新能力,打造出產業核心競爭力,通過創新變革,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讓綠色成為國家和社會普遍形態。”郝吉明說道。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務院“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杜祥琬表示,節能提效是中國能源體系面臨的系統性的課題。提高能效是一個先進的能源體系所追求的基本目標,而節能是最潔凈的能源,是能源安全、環境安全和氣候安全的要素,是一個社會公民素質和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體現。
在談及節能提效靠什么時,杜祥琬坦言,要轉變發展方式是根本,要以新的發展理念和思維方式迎接新的常態;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高耗能產業占比不應該繼續擴張;技術進步節能提效;改進管理模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樹立垃圾就是資源的戰略理念,強化政策的引導和管理措施,把固廢的減量和分類資源化利用作為各級政府政績考核的指標之一等方面著手。
發展的過程中有一些是繞不過的坎兒,中國工程院院士侯立安建議,借助新興的科技發展綠色環保產業;推動環保新材料的研制和產業化;節能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環境的監測,要推動環境監測產業的發展;加快高端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統籌規劃,助力環保產業的可持續或者綠色的發展;要以法律為準繩,強化法律法規的制訂或執行。
企業家獻策:加大對民間投融資支持發展壯大綠色金融
雖然我國節能環保產業呈現出很好的發展態勢,但是仍然面臨產業集中度低、污染治理任務重、商業模式創新不足、資金短缺、科技創新動力不強等一系列突出問題。
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余紅輝表示,生態修復類項目缺乏有效的商業模式和回報機制,治理資金缺口大。隨著污染防治進入攻堅階段,具有成熟治理模式和商業模式的項目已基本實施,剩余的大多數是難啃的硬骨頭,這些項目資金需求量大、投資周期長、回報率相對較低,多是公益性特征突出的生態修復類項目。而地方財政投入缺口較大,進一步加大了環境治理難度。
“新技術進入到產業端,如果沒有強大的資本推動,效率是比較低的。”余紅輝建議,發展壯大綠色金融,構建綠色信貸政策體系,形成有利于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貸款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同時,積極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應堅持市場化運作,尊重企業主體地位,營造良好市場環境,積極培育可持續商業模式,避免違背企業意愿的“拉郎配”。
在節能環保產業上,國有企業雖然占據主力軍優勢,民營企業是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軍,具有更強烈的市場敏銳度和敢于承擔投資風險的魄力,同時也面臨極大的企業發展風險。
對于如何“破解民營經濟發展當中的困境”?雄安科融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實控人毛鳳麗表示:首先,要鼓勵民間資本重點投入國家重大戰略及補短板領域項目,鼓勵各地借鑒有關地方建立民營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加大對民間投資的融資支持,進一步發揮民營企業在補短板、擴內需、穩就業方面的積極作用。
其次,要為民營企業發展營造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更加良好的法治環境和更加優越的營商環境。
最后,要進一步落實好減稅降費措施,切實降低民營企業成本負擔。打破各種形式上的“卷簾門”“玻璃門”“旋轉門”,攻下“融資的高山”“轉型的火山”“市場的冰山",仍是政府部門需要下大力氣來破解的難題。 (孟哲)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