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国精品在线观看-岛国精品在线-岛国大片在线免费观看-岛国大片在线观看完整版-日本老师xxxx88免费视频-日本久久综合网

您的位置  嬰兒期育兒護理

銀行理財購買“新玩法”

  • 來源:互聯網
  • |
  • 2020-01-13
  • |
  • 0 條評論
  • |
  • |
  • T小字 T大字

  2020年1月6日,杭州銀行全資理財子公司杭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正式營業,開啟了2020年銀行理財子公司發展新篇章。

  2019年是理財子公司行業元年。2019年6月3日,我國第一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建信理財有限責任公司正式開業。截至去年底,共有34家銀行設立(或申請設立)理財子公司,其中10家銀行開業,1家銀行獲批開業,6家銀行獲批籌建。

  業內人士認為,在監管部門引導和要求下,2020年銀行理財子公司還將迎來發展“加速度”,預計2020年度理財子公司開業數量將較去年翻番。對此,廣大投資者理應及時了解銀行理財子公司新動態,掌握銀行理財購買的“新玩法”。

  為什么開設“理財子公司”?

  “我是銀行理財的‘老客戶’,從最早在柜臺買,到如今在手機銀行上買,這樣的購買途徑我覺得很便捷,為什么銀行還要單設理財子公司呢?”家住北京海淀區的何女士提出疑問。

  何女士的疑問并非個例。銀行理財作為我國家庭資產配置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都是理財市場的“搶手貨”。隨著居民理財需求不斷提升,近年來銀行理財市場規模也在飛速發展。然而,在理財市場規模擴張的同時,一些風險隱患也隨之出現。

  “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設立,標志著銀行理財從‘影子銀行’到‘真正的資產管理’,從‘剛性兌付’‘資金池’到凈值化轉型的全面啟航。”中郵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劉麗娜說,“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我國資管行業正在進入健康發展新時期。

  事實上,對于廣大投資者而言,理財子公司的出現,不會產生購買方式上的影響。一位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工作人員表示:“目前投資者可以通過母行手機銀行和網上銀行購買理財子公司產品,未來是否推出子公司的獨立手機APP,暫時還沒聽說。”

  按照監管規定,銀行理財轉型需在2020年底前完成,目前還處在過渡期內。記者調查發現,在過渡期內,5家大行理財子公司的經營模式都保留了原資產管理部門,以實現總行與子公司協同作戰,共同推進理財業務順利轉型。根據各家經營特色與職責分配的不同,可細分為兩大經營模式。一是委托協同模式,即總行將理財業務委托給理財子公司,資管部門僅發揮統籌監督職能,如交通銀行、中國銀行和農業銀行;二是雙軌并行模式,即總行資管部門和理財子公司均發行產品,如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

  除了防范風險,理財子公司還可以為資管市場帶來新的活力。“上述34家理財子公司披露的合計注冊資本為1445億元,依據凈資本和風險資本要求,或可撬動23萬億元理財市場。”普益標準研究員涂敏認為,監管政策鼓勵金融開放,讓理財子公司得以吸引有實力的境外機構,將有利于引入國際資管行業先進經驗與發展體系,進一步豐富國內理財市場的產品與服務供給。

  產品類型發生什么變化?

  理財子公司是銀行理財轉型過程中的“新物種”,無論是在產品類型、購買門檻、還是產品期限等方面,較過去都有很大變化。

  廣大投資者最為關注的莫過于理財子公司到底推出了哪些產品?分析最早開業的建行、工行、中行、農行、交行和郵儲銀行這6家銀行的理財子公司可以發現,截至目前,上述子公司已發行了335款理財產品。其中,工銀理財發布產品最多,占據理財子公司發行產品數量的八成。具體到產品線上,目前理財子公司的產品線各具特色,表現出同一方向上的差異化。

  所謂“同一方向”,主要是指在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中,各銀行理財子公司多采用“固收+”策略,從傳統債券資產投資轉向大類資產配置,從被動管理型向主動管理型轉變。例如,工銀理財的三大產品系列之一即“固收增強”,交銀理財提出“主打穩健固收”,農銀理財主要產品線圍繞著“現金管理+固收+混合+權益”展開,中郵理財第一批產品即包括“中長期穩健型固收+策略產品”,以固定收益資產打底,精選高股息率股票、上市打新、黃金ETF及QDII等優質策略。

  也就是說,理財子公司在固收類資產投研方面繼承了母行優勢,但同時也在提升權益類資產的投研能力和大類資產配置能力,目前主要通過FOF、MOM和私募股權等形式探索布局權益類投資。業內人士指出:“固收類產品雖然穩健,但收益通常較低,在當前的資產管理市場上,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往往不夠。未來隨著投研能力提升,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可能還會提升,以期增厚收益、提高產品吸引力。”

  所謂“差異化”,則表現在各家理財子公司在產品體系規劃上的差異化戰略布局,充分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如建信理財指數產品完全精準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中銀理財借助中銀集團全球化布局優勢,推出外幣類產品;交銀理財包括商業養老、科創投資、長三角一體化、要素市場掛鉤等策略;農銀理財則在特色系列中體現惠農和綠色金融;中郵理財第一批產品推出了“抗通脹”“養老”主題系列產品。

  起購門檻降低了嗎?

  “我最滿意1元起購的政策,因為參加工作不久,還沒多少積蓄。”剛入職小學美術老師的張達說。

  與張達有同樣感受的投資者不在少數。一直以來,銀行理財因為有“5萬元”起購門檻飽受詬病。在監管的引導下,銀行理財門檻逐漸降低。

  分析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產品發現,當前多家理財子公司已開發了較多1元起投的產品。其中,1元起投的個人產品占比較高,達到29%,1元起投的機構產品也有14%的比例。此外,1萬元起投仍是理財子公司重點布局的品種,1萬元起投個人產品占比43%,機構產品則占比過半。普益標準研究員康箐蕓表示:“低起點的產品有助于擴大客群范圍,將原有投資門檻之下的長尾客戶納入,展現出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的特殊優勢。”

  與此同時,在業內人士看來,1元投資門檻,既可以惠及更多人,又可以讓投資者采用更靈活的投資策略,做更豐富、更個性化的投資。隨著多家銀行系理財子公司陸續開業,未來的惠民服務也會越來越多。

  除了門檻有變化,在產品期限上,相較于傳統銀行理財產品,理財子公司產品期限普遍偏長,1年以上期限的產品占比達68%,其中不乏2年乃至3年以上的產品品種。“產品期限拉長可以更好地滿足期限匹配要求,也是理財投資者逐漸培養長期化意識的體現。”康箐蕓說。經濟日報記者 錢箐旎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合法性負責。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本站將立刻處理。聯系QQ:1640731186
友薦云推薦
熱網推薦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