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缺鈣的10大癥狀,為何天天補鈣還“缺鈣”
真的每個孩子都需要補鈣嗎?要吃什么樣的鈣片好呢?也有很多家長,只要發現孩子發育遲緩,流汗多等現象,第一想到的,就是孩子是不是缺鈣?
隨著孩子的成長,對鈣的需求量也不斷增加,身體可能會出現缺鈣的現象,孩子一旦缺鈣不但會影響智力發育和神經系統,還對骨骼有影響,孩子容易駝背并出現“O”型腿或者“X”型腿。究竟哪些狀況是屬于缺鈣的征兆呢?
這里匯總出十大缺乏鈣質會發生的情形,提供給各位寶爸寶媽做參考,一起來看吧!
寶寶缺鈣十大表現
1、無緣無故夜里驚醒,半夜哭鬧不止,醒后哭鬧難入睡;
2、精神狀況不佳,或者容易無緣無故暴怒煩躁,對周圍環境不感興趣,不如以往活潑;
3、身體出汗比較多,即使天氣不是很熱,也容易出汗;特別是入睡后頭部出汗,使其頭顱不斷摩擦枕頭,時間久了可見枕禿圈;
4、長牙速度緩慢,牙齒參差不齊,上下牙不對縫,咬合不正,牙齒松動,易崩折,過早脫落;
5、頭蓋骨閉合延遲,常在1歲半后仍不閉合;
6、前額高突,形成方顱。或常有串珠肋,各個肋骨的軟骨增生連起似串珠樣,常壓迫肺臟,使寶寶通氣不暢,容易患氣管炎、肺炎;
7、厭食、偏食也與缺鈣有關,人體鈣元素攝入不足,易導致食欲不振、智力低下、免疫功能下降;
8、骨質軟化,站立時因身體重量使下肢彎曲,表現為“X”和“O”形腿,易發生骨折;
9、濕疹反復發作,常見于頭頂、顏面、耳后,伴有寶寶哭鬧不安,枕后及背部多流汗;
10、缺鈣嚴重時肌肉肌腱均松弛,腹壁肌肉、腸壁肌肉松弛可引起腸腔內積氣而形成腹部膨大,如蛙腹狀;脊柱的肌腱松弛可出現駝背。
寶寶缺了鈣就得補!如何補?需要補多少?
6個月以內的寶寶
每天要攝入300mg左右的鈣,如果喝足600ml母乳,就不需要額外補鈣。喝配方奶的寶寶可根據奶粉桶上標示的含鈣量推算得出寶寶是否獲得了足夠的改。
7-12月齡的寶寶
每天需要鈣400mg左右,就更容易達到了,只需要喝700毫升左右的母乳。建議7-12月齡的寶寶要保證每天攝入奶量最好達到800-1000ml,不僅能獲得足夠的鈣,還能攝入足夠的其他營養素。因此,可以看出,只要奶量充足達到滿足鈣的量,就不用補鈣。
1-3歲的寶寶
1歲以后幼兒的飲食開始逐步向成人過度,要想接近或達到600mg的鈣,則需要合理安排飲食。能母乳則繼續母乳,母乳量最好能在600-800ml以上,無法估計母乳量也沒有關系,就是喂孩子幾次奶的事。而配方奶則最好400-500ml以上。這樣就可以攝入接近200-25mg鈣。另外的鈣,可以從其他食物中來,其他含鈣豐富的食物如純酸奶、純牛奶、豆腐、綠葉蔬菜、芝麻醬等。
天天補鈣為何還“缺鈣”?
天天補鈣,不一定鈣很好的吸收利用了。
其實,維生素D是鈣元素吸收利用的好搭檔,能通過增加腸粘膜上皮細胞中特異鈣結合蛋白的合成,增加鈣的主動吸收。如果維生素D缺乏即使食物中有大量的鈣,也很難被身體吸收利用,還會通過腎臟被排出,更難以沉積到需要鈣的骨骼和牙齒。孩子要多曬太陽,冬春季節要注意必要的維生素D補充。
食物中的優質蛋白是鈣元素在身體轉運的運輸大隊,如果每天膳食中的蛋白質不足或吸收利用不好,就會影響包括鈣在內的多種營養素的留存和發揮作用。所以,需要補鈣的孩子更需要注意乳制品和其他優質蛋白的適量攝入。
小貼士
l 研究發現,缺鈣的孩子多數同時會伴有缺鋅,鋅參與核酸、蛋白質、生長激素的合成與分泌,含鋅酶對細胞的分裂、生長起著重要的催化作用。
l 鋅攝入能促進骨骼細胞分裂、生長和再生,影響維生素A代謝,加速調節鈣質吸收的堿性磷酸酶的合成。缺鋅時補充的鈣也很容易流失。
l 如果兩者同時存在缺乏的話,先注意微量元素鋅的補充然后再補鈣的效果會更好。
l 高鹽飲食會影響鈣的吸收。
很多食物中含有豐富的植酸,可以與鈣形成不溶的復合鹽,影響吸收利用。比如菠菜、莧菜、木耳菜、蘆筍、茭白等。
運動是孩子最好的營養素,讓孩子多在陽光下蹦蹦跳跳,是促進生長發育和各種營養素特別是鈣吸收利用的最好方式。
鈣的吸收是有關鍵期的,吸收率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降低,嬰兒鈣吸收率大于50%,兒童為40%,成年人為20%,老年人僅為15%左右。所以,在孩子鈣吸收率最大的關鍵期給予充分的攝入對一生的骨骼健康都有影響。
均衡營養是科學補鈣的前提,如果不是因為病理原因導致的長時間補鈣效果不好,除了注意上面的因素,也可以重新選擇更適合自己孩子的鈣制補充產品了。
內容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標簽:執迷古鎮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