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世界衛生統計》: 17%的國人因慢病過早死亡,調整生活方式可預防大部分慢病!
《2020年世界衛生統計》:
17%的國人因慢病過早死亡
董超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發布了《2020年世界衛生統計》,概述了全球預期壽命和死亡原因的趨勢,以及實現健康目標方面的進展,尤其是慢病和傳染病控制等重要的公共衛生目標實現情況。
預期壽命增長但慢性病導致的死亡改善速度慢
在2000~2016年期間,全球預期壽命增長了8%以上,健康預期壽命也從平均59歲增長到63歲。換言之,人們不僅壽命更長,而且活得更健康了。在中國,2016年整體預期壽命為76.4歲(男性75歲,女性77.9歲),健康預期壽命為68.7歲(男性68歲,女性69.3歲),在2000年,這兩個數字分別為72歲和65歲。
全球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和孕產婦死亡率均得到了顯著改善。大多數孕產婦死亡是可以預防的,特定疾病疫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兒童死亡風險。令人揪心的是,相比上述傳染病,癌癥、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非傳染性疾病和傷害導致的死亡改善速度更慢。
盡管慢病引起的死亡率有所改善,但由于患病率增加,非傳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總人數正在增加,這種趨勢遍及全球所有人群。
中國因四大慢病而過早死亡的比例為17%
2016年,全世界71%的死亡可歸因于非傳染性疾病,1500萬例過早死亡中大多數(85%)發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在全球,有18%的人因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中的任一種而過早死亡。
反觀背后的危險因素,近20年來全球成人肥胖率增加了50%,兒童青少年肥胖率翻倍,女性和男性成人中分別有31.7%和23.4%身體活動不足,高血壓、不健康飲食、飲酒等也都是可預防卻未得到足夠重視的方面。
在中國,因四大慢病而過早死亡的比例為17%。從部分危險因素來看,預防任重道遠:2018年中國15歲以上人群人均飲酒量為7升純酒精;2018年中國15歲以上人群吸煙率為24.7%;2015年,中國成人高血壓(收縮壓>14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90毫米汞柱)的年齡標化發病率19.2%;2016年,5~19歲兒童青少年肥胖率為11.7%,成人年齡標化肥胖率為6.2%。
調整生活方式可預防大部分慢性疾病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常見、可變更的危險因素是導致主要慢性病的原因。在世界所有地區、所有年齡組、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這些危險因素都是導致絕大多數慢性病死亡的原因。它們包括:不健康飲食,不鍛煉身體,使用煙草。每年至少490萬人死于吸煙,260萬人死于超重或肥胖,440萬人死于高膽固醇,710萬人死于高血壓。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隴德表示,預防慢性病膳食攝入是最主要的原因,民眾不能科學合理地把握飲食結構。改革開放40多年的時間里,肉類攝入過多,谷類食物攝入快速下降,蔬菜和水果的攝入量也在下降。中國人不習慣吃水果,但是大量科學研究證明,經常吃水果的人,心腦血管疾病甚至腫瘤發病明顯降低,但是現在我們人均吃不到一兩。
此外,很大一部分人熱能攝入過剩,造成了肥胖。體能消耗太少也是另一個重要原因,中年人是體育鍛煉最少的人群,也是患病風險最高的人群。另外,中國是吸煙大國,中國有3億吸煙者,7億多被動吸煙者。
世界衛生組織總結全球的研究結果表明,影響人的健康和壽命的因素中,生活方式和行為占60%,遺傳為15%。調整生活方式可以預防大部分重大慢性疾病。根據中國醫學科學院的研究,中國60%的腫瘤是可以預防的。
- 標簽:沈陽電視臺在線直播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