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寶寶咬人、打人時,大人的反應決定孩子的未來
寶寶剛出生后的一段時間里,他們特別乖巧,特別討人喜歡,雖然有時也會哭鬧,但這完全都是正常的表現,父母只會覺得孩子非常可愛。
然而當他們長大一些之后,卻會逐漸表現出很多壞習慣, 比如咬人和打人。
一般在孩子1~2歲的時候,家長帶他們外出時, 孩子會有意識的和其他小朋友進行交流,但是很多時候沒玩一會就會出現打人的現象。
他們會直接用手去打對方的身體,或者把玩具砸向對方。
雖然力度都不大,但是依然會導致對方受傷,至少會影響他們的正常人際交往,使得其他孩子都不敢和他們玩。
其實寶寶在某一時間段出現這樣的情況是正常的,關鍵是當寶寶有了這些行為之后,大人會做出什么樣的反應,這甚至能夠決定孩子的未來。
01
寶寶為什么會打人或者咬人?
打人:在最初階段,寶寶表現出來的打人行為其實是無意識的行為,他們會把這種行為作為與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方式,這和他們的認知能力有限有關。
但是如果寶寶在兩歲之后,打人的行為依然沒有改變,那么很有可能與寶寶的性格以及家庭教育有關,這時如果不及時糾正,很容易讓他們有暴力傾向。
咬人:寶寶在一歲左右會表現出比較明顯的咬人行為,因為這時他們進入了口欲期,會通過嘴巴去接觸,感受周圍的世界。
這是寶寶在生理上的必經階段,所以父母要坦然接受。
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如果還有咬人的行為,那么就和他們的心理原因有關。
當他們有情緒時,想要表達但不知道用什么正確的方式,所以只能通過咬人去發泄。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家庭的教育,有的父母對孩子非常溺愛,即便是孩子做出了一些錯誤的行為,他們也會縱容孩子。
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孩子錯誤的行為演變成習慣,從而一直延續下去。
02
面對孩子打人或咬人,父母應該怎么做呢?
1、正視問題,及時制止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大人的行為是錯誤的,必須及時改正,如果孩子選擇拒絕,那么父母一定要表明自己堅定的態度,讓孩子能夠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千萬不要讓孩子誤以為打人或者咬人是一種正常行為,更不要用這些行為去逗孩子,否則很容易讓孩子產生錯誤的認知。
在腦海里形成錯誤的行為模式,從而難以改正。
2、學會共情,問清原因
有的孩子打人并不是出于他們的主觀意愿,而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
這時他們打人的行為是被動的,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一定要學會和孩子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孩子打人的原因。
只有知道孩子為什么會有這些不良行為出現,才能夠找到最合適的應對方式。
雖然孩子打人和咬人是不對的,但是如果事出有因,父母還是要給予足夠的理解,不能夠簡單的粗暴對待。
3、正確的引導
父母不僅要讓孩子知道打人的行為是不對的,同時也要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行為。
父母一定要耐心的對待寶寶,因為他們年紀還小,所以很多事情不一定能夠立刻理解,但是通過父母正確的引導,以身作則的示范,寶寶總是會有進步的。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與人交往的方式有很多,但打人和咬人是堅決不可取的。
只有讓寶寶從內心認識到這種行為的錯誤性,他們才能夠漸漸改掉這種錯誤行為,找到正確和其他孩子相處的方式。
當寶寶一歲之后,父母就要嘗試與他們交流,也許這時寶寶什么都不懂,但是父母依然不能夠對寶寶的打人和咬人行為熟視無睹。
在他們兩歲之后,父母則要教會寶寶控制情緒,遇到事情協商解決,拒絕使用暴力行為。
點擊 在看
送你小花花
內容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標簽:絲路傳說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