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進補,這些誤區請避免!
秋季進補別補胖
多選低熱量食物,多運動
燕聲
進入秋冬季,很多人開始加入進補隊伍。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黃啟輝介紹,秋冬季節,體內代謝下降,體力消耗減少,此時進補不僅能固本培元,使身體正氣恢復,而且有利于驅病祛邪,使身體進入最佳狀態。但如果走進進補的誤區,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進補不宜急,要先調脾胃
生活在都市中的現代人,大多精神壓力較大,工作超負荷,晚上熬夜情況較多,所以經常會因睡眠不足等原因而有疲勞乏力、精力下降之感,因此適當進補有助于消除疲勞、調節人體陰陽平衡。但有些人在大餐過后,卻常又覺得腸胃不適。于是有的人便認為自己虛不受補,放棄了進補計劃。黃啟輝說,出現這一問題不在于進補的食物上,而在于進補的方法不對。進補不能太急,必須先調整好脾胃功能,這樣才可以讓進補事半功倍。
那么,怎樣才能先把脾胃功能調好呢?可吃些健脾開胃的食物或中藥,如黨參、太子參、炒意苡仁、山藥、蓮子、砂仁等。具體如何選擇藥物,需請專業醫生診斷后給出建議,切不可自行用藥。
生病不能補進補需對癥
很多人只知道一味進補,不注意辨識體質,看到別人進補什么自己也跟風,或者根據個人想象給自己下結論,結果往往達不到進補的效果。
黃啟輝介紹,進補需根據各人的體質來選擇補品和進補方式,在進補之前應先了解自己的體質。中醫把人的體質分為九種:有平和質、陽虛質、陰虛質、氣虛質、痰濕質、濕熱質、氣郁質、血瘀質、特稟質。而這個體質往往不是單一的,常常是幾種體質的混合,如可能既有陽虛,又有氣虛,同時還有痰濕癥。這就和單純的陽虛或氣虛的進補法不同。辨證錯了,很有可能導致后面進補醫治的錯誤。
另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傷風感冒時不能進補,不管是溫補的人參、鹿茸,還是清補的沙參、玉竹,或是平補的枸杞、燕窩,都一概不能食用。等感冒完全好了之后,再行進補。養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有嚴格的要求,但起碼應分清寒熱虛實,若不辨寒熱妄投藥膳,則容易導致“火上加火”、“寒上加寒”。
進補要防胖潤燥更重要
秋天,天氣漸漸轉涼,人們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口、鼻、皮膚等部位的干燥感,這就是秋燥,與秋天特有的天氣有關。故秋天應吃些有生津養陰滋潤多汁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宜食清潤甘酸和寒涼的食物,寒涼能清熱,甘味食物的性質滋膩,有緩急、和中、補益作用,酸味食物有收斂、生津、止渴等作用。同時,中醫認為,肺與秋氣的關系十分密切,因此應多吃有潤肺生津作用的食品,例如百合、蓮子、山藥、藕、平菇、番茄等。
除了少數陽虛體質者外,其他人不要過多食用溫熱的食物或藥物,如羊肉、狗肉、人參、鹿茸、肉桂等,否則極易加重秋燥。
另外,秋補也要防肥胖。秋季是進補的季節,也是容易發胖的季節,肥胖者更應注意減肥。首先,應注意飲食調節,多吃一些低熱量食物,如赤小豆、蘿卜、竹筍、薏米、海帶、蘑菇等;其次,在秋季還應注意提高熱量的消耗,有計劃地進行體育鍛煉。
- 標簽:2013廣東高考作文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