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糖尿病患者平均壽命減9年,并發癥是主因!
我國糖尿病患者平均壽命減9年
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醫師
中華預防醫學會糖尿病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委員 周金意
在全球范圍內,每六秒鐘就有一人死于糖尿病。中國是“糖尿病大國”,糖尿病患者呈現發病率升高、年輕化的趨勢。更為嚴峻的是,一項大型研究結果表明,中國成年糖尿病患者平均壽命減少了9年。
糖尿病并發癥是影響壽命主因
對患者壽命造成影響的并不是高血糖本身,而在于其引發的各種并發癥。糖尿病的慢性并發癥,發生與進展較為緩慢,但發展到一定階段,就難以逆轉。其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并發癥:
糖尿病性心腦血管病心腦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腦卒中等)是目前世界范圍內危害人類健康生命的第一殺手,具有“四高一多”的特點,即“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復發率高,并發癥多”。在我國,每年有300萬人死于心腦血管疾病。而糖尿病患者最大的威脅就是心腦血管疾病。糖尿患者常常伴有高血脂、高血壓、血管粥樣硬化,極易患心腦血管病。研究發現,糖尿病成人發生心臟病和腦卒中的危險比健康的人高2~4倍,而且病變更嚴重、更廣泛、預后更差和發病年齡更早。
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最嚴重的微血管并發癥之一,嚴重性僅次于心腦血管病變,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腎病在早期階段,患者癥狀常不明顯,一般沒有典型的癥狀和體征。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增加是其唯一表現,很容易被忽略。很多患者常發展到尿中出現蛋白或是血肌酐已經升高時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臨床主要表現為蛋白尿、高血壓、水腫、貧血、逐漸加重的腎功能損害,晚期可出現嚴重的腎功能衰竭。由于糖尿病腎病造成腎衰竭者比非糖尿病者高17倍,在接受透析的終末期腎病患者中有一半是糖尿患者。
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糖尿病神經病變是在高血糖狀態下,神經細胞、神經纖維產生病變,包括腦脊髓病變、自主神經病變和周圍神經病變等。患者會出現四肢自發性疼痛、麻木感、感覺減退。部分患者會出現腹瀉、便秘、尿潴留,甚至出現局部肌無力、肌萎縮。糖尿病神經病變除導致患者軀體不適外,還會導致糖尿病足和截肢。
糖尿病性眼病糖尿病可以引起很多眼部并發癥,包括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白內障、屈光狀態的變化、虹膜睫狀體炎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一種微血管病變,俗稱“糖網”,是最常見的糖尿病眼病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致盲原因。如果得糖尿病超過10年,那么約有1/4的人可能得“糖網”;如果超過15年,可能超過一半以上的人發生“糖網”;如果超過30年,幾乎所有的人都會發生“糖網”。
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嚴重并發癥之一,因局部神經異常和下肢外周血管病變而導致相關的足部感染、潰瘍或深層組織破壞,如治療不及時或者病情嚴重,可能會需要截肢。調查發現糖尿病足的發病平均年齡在65歲左右,病程10年以上。
管理好血糖有助預防糖尿病并發癥
糖尿病并發癥重在預防,其中,糖尿病腎病預防的措施包括:
0 1
控制血糖
無論是1型還是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對糖尿病腎病的發生和發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使1型糖尿病腎病的發生率下降一半,使2型糖尿病腎病的發生率降低1/3。患者如已發展到早期腎病階段,為了控制好病情,又不至于影響腎臟功能,應積極動員他們接受胰島素治療。
0 2
控制好患者的血壓
應飲食清淡,少吃鹽,已有血壓高者要毫不猶豫地堅持使用降壓藥物,使血壓維持在正常水平。
0 3
戒煙
吸煙對糖尿病腎病極為不利。
0 4
適當限制蛋白質的攝入量
糖尿病腎病患者每天從尿中丟失大量蛋白質,故必須補充適量的蛋白質,尤其應適當補充優質動物蛋白。但到了糖尿病腎病晚期,大量蛋白質的攝入會使血液中蛋白質的代謝產物,如肌酐和尿素氮等增高,給患者帶來危害,故晚期腎病患者必須適當限制蛋白質的攝入量,尤其是要限制質量較低的植物蛋白(如豆腐、豆漿等)的攝入量。
0 5
避免泌尿系感染
反復發作的泌尿系感染可能加速糖尿病腎病的進展。
0 6
酌情采用透析治療
預防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關鍵措施包括:
1
調整生活方式
慢性病的治療,首要的是調整生活方式,戒煙戒酒,低鹽飲食,合理運動,規律作息,以積極健康的心態應對生活。
2
控制血壓
對于大多數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患者,血壓控制目標為<130/80毫米汞柱;對于年輕、沒有并發癥、合并白蛋白尿或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患者,可將收縮壓控制在<130毫米汞柱。
3
調脂治療
調脂治療對于糖尿病合并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大有好處的,首要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的血脂)<1.8毫摩爾/升。
4
體重管理
超重或肥胖、腹型肥胖可增加胰島素抵抗,使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顯著增加。體重控制目標:體重指數小于24千克/平方米,腰圍:男<90厘米,女<85厘米。
5
血糖管理
糖尿病患者的餐后高血糖與冠心病發病和死亡之間存在密切關聯,但控制血糖并非越低越好,一般空腹血糖7.0毫摩爾/升以下,餐后兩小時血糖在10.0毫摩爾/升以下即可,注意避免低血糖。
6
定期復查
糖友除了每3個月復查糖化血紅蛋白、肝腎功能、血脂外,還要監測頸部及下肢的血管B超,復查眼底等。
- 標簽:裸嫁時代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