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控注意:老想看手機,可能傷大腦!
手機控,傷大腦
在過去的10年里,智能手機逐漸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平均每天會在智能手機上花費4個小時時間。手機仿佛一把“雙刃劍”,既是便捷的交流工具,又是不少人的壓力之源。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智能手機會干擾睡眠,降低工作效率,有損心理健康,甚至會降低認知能力。最近發表在《人類傳播研究》上的一項研究發現,一種被稱為“在線警惕”的習慣可能會對人的大腦造成傷害。
注意力不堪重負,導致壓力急劇上升
所謂在線警惕,是指工作、學習時一遍一遍地看向手機,害怕錯過信息;睡覺前還在頻繁刷新微博和朋友圈,查看有沒有新的訊息……
疫情期間,在線警惕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生活習慣,在我們的工作當中也的確需要它。然而這項研究認為,大部分情況下它會給大腦造成壓力。
研究發現,受試者對自己在線生活的監控程度與他們的壓力有很大關系。研究者表示,在線警惕意味著三件事:從微博到聊天軟件,你會持續掛念著網絡世界;你會一直關注網絡世界,不停地按亮手機屏幕、查看消息通知,并且會立即對通知作出反應。
研究指出,傷害大腦處理能力的,并不是我們收件箱中的電子郵件數量。即便被信息通知淹沒,也沒有想象中那么大的壓力。關鍵在于進行多任務處理的可能性更高,可能會使大腦的注意力中心不堪重負,導致壓力急劇上升。
多任務處理影響認知和情緒
研究作者表示,當人們將大部分認知資源永久性地投入到在腦海中進行的在線交流時,他們將不再具有足夠的認知資源來應對情境需求,因此會感到壓力更大。我們大部分人都處于一種“半在線”狀態,與手機全天候連接會使大腦對通知聲音和信號過敏。如果不迅速回應,可能會感到沮喪、驚慌和內疚,從而使大腦的處理能力變得更緊張。
2014年的一項研究指出,同時操作多個電子產品或會給人的社交情緒和認知帶來負面影響。在一心多用的情況下,大腦的多個腦區會發揮不同的功能,如前扣帶(ACC)和后扣帶會參與回顧性記憶,而前額葉區域會參與前瞻性記憶與行為計劃。長時間接受各種新的信息沖擊,這些大腦區域結構可能會發生改變,例如控制情緒、調節沖突的前扣帶的灰質密度會減小。多任務處理會縮小大腦中的前扣帶回皮層區域,從而讓快速做出決策變得更加困難。
在流量為王的時代,所有的媒介都在想盡辦法摸清每個人的喜好,把鋪天蓋地的視頻、圖像和文字推送到用戶面前,吸引人們的眼球。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狀態下,注意力就難免會被撕扯。如何與智能手機保持一種更理性的關系?
可以試試以下幾種方法:用手機“設置”中的相關程序來檢查使用手機的頻率,以及清楚哪些應用程序或軟件占用了你大部分時間;除了重要的應用通知(與工作單位和重要的家人相關的)之外,關掉其他所有應用通知,重新控制自己看手機的時間;清除不必要的線上社交關系,僅保留線下的聯系;在臥室里創造一個“無科技”環境,不把手機帶進來,更不要把手機放在床邊。(范宏博整理)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 標簽:劉慧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