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有風險,為何還要接種?
近年來發生了多起由于接種疫苗引發事件,普通百姓產生了許多疑問,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收集了有關問題,并組織專家解答了這些問題。
為何接種疫苗事件頻發?
疫苗事件增多,直接原因是疫苗接種數量和接種劑次的增加。接種疫苗出事的概率盡管非常低,但因為目前我國疫苗接種數量很大,小概率事件導致的絕對數肯定會隨之增加,大家對此應有正確的認識。
以偶合癥為例,偶合癥不屬于預防接種異常反應,但是最容易出現,也最容易造成民眾誤解。偶合癥是指受種者正處于某種疾病的潛伏期,或者存在尚未發現的基礎疾病,接種后巧合發病(復發或加重)。偶合癥的發生與疫苗本身無關,疫苗接種率越高、品種越多,發生的偶合率越大。
如何減少偶合癥的發生?
為了減少兒童接種疫苗時偶合癥的發生,家長的作用不容忽視。家長應帶孩子到政府部門認定的合格預防接種門診進行預防接種,在接種前應向接種人員如實提供受種者的健康狀況,以便工作人員判斷是否可以接種。如發現接種后出現可疑情況,應立即咨詢接種工作人員,必要時就醫,以便得到及時正確處理。
在接種疫苗之前,家長應特別注意孩子有無急性疾病、過敏體質、免疫功能不全、神經系統疾患等情形。
疫苗有風險為何還要接種?
接種疫苗后出現不良反應的風險遠遠小于不開展預防接種而造成的傳染病傳播的風險。實施免疫前,我國傳染病發病率非常高。自實施免疫規劃以來,通過接種疫苗,減少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質炎、結核、破傷風等疾病發病3億多人,減少死亡400萬人。舉個例子來說:1992年乙肝血清學調查顯示我國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為9.75%,同年,我國將乙肝疫苗納入兒童計劃免疫管理,2006年乙肝血清學調查我國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為7.18%,據推算1992年以來兒童感染乙肝病毒的人數減少了近8000萬人,兒童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減少了1900萬人。
從表面上看,預防接種主要是對易感者進行預防接種,在提高個體免疫水平的同時,必然會提高整個人群的免疫水平,有助于群體免疫屏障的形成。當疫苗接種率達到一定水平時,即使有傳染源侵入,由于大部分易感者接種了疫苗,得到了免疫保護,人與人之間傳播的機會大大減少,傳染病的傳播鏈已被阻斷,傳播的范圍受到限制,減少了傳染病擴散和蔓延的可能性。
(責任編輯:duya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