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寶寶“嬰語”寶寶肚餓的四大表現
小寶寶在會說話之前,只會用嗚嗚哇哇的“嬰語”來表達自己,饑餓、心情不好、身體不舒服等等,全是一套一樣的“嗚嗚哇哇”來表達,作為家長如何聽懂孩子的“嬰兒語”呢,下面就跟著小編來學習學習吧,先來學習寶寶肚子餓了的身體“抗議”。
表現一 寶寶哭鬧
如果沒有吮吸到足夠的奶汁,寶寶就會哭鬧哭鬧不休,就算喂些菜湯或者果汁都不管用。饑餓性哭鬧的寶寶在吸奶時,會表現得很急迫。
Tips:雖然寶寶餓了,會哭鬧,但是哭鬧并不等于饑餓。對于純母乳喂養的寶寶,媽媽一定要銘記:不要寶寶一哭就喂,那樣也會喂多,寶寶哭鬧的原因可多著呢,一定要找到哭鬧的原因,不要全賴到饑餓頭上。
表現二 體重不增
如果寶寶一段時間內體重增加變慢或者停滯時,媽媽可要注意啦。建議這個時候媽媽可以帶上寶寶去醫院做個全面體檢,因為這可能與寶寶營養不足有關。
表現三 大小便次數減少
如果寶寶每天尿濕的尿布不到六塊(不要用“尿不濕”),你可別開心寶寶在幫你省錢啊。因為尿色深,氣味重,大便次數少,量也少,往往提示寶寶奶量攝取不足。
表現四 睡眠質量差
如果寶寶出現睡眠淺,易于驚醒,常常無故哭鬧,表示他們要媽媽喂奶了。他的“嬰語”就是:我餓了。
寶寶到底吃多少
寶寶的奶量是每公斤體重每24小時100-200毫升。一般來講,100毫升已經能夠滿足寶寶的正常需要,但有些寶寶胃口大,可能需要適當增加,但以不引起消化不良為原則。不過,寶寶自己也能夠控制的,別看他們小小的,可精靈呢。
寶寶和大人一樣,也有胃口不好的會后,飽不飽,他們自己最明白(媽媽們可不要小看他們哦)。如果寶寶很快喝完奶后,馬上就哭,往往提示媽媽可以再增加奶量;如果寶寶喝了一點點就不喝了,也許是他們不舒服了或者環境中有更加吸引他們的事情,此時,媽媽不必勉強寶寶喝到一定的量。
小寶寶的表達很簡單,或是各種哇啦哇啦的嬰兒語,或是各種哭鬧,其實都是孩子在表達思想和心情,作為家長要細心的體會和揣測,盡快的明白孩子的意思,才能盡快的滿足孩子的要求,因而生活中不妨多學一點育兒常識,更好地照顧和護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