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別小嬰兒的溢奶與吐奶
很多小嬰兒都有出現溢奶或吐奶的現象,但是由于很多家長對這兩者沒有什么概念,不了解兩者之間的不同意義,甚至把某些病理現象當作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以致于最后延誤了病情,造成了嚴重的后果。那么如何辨別小嬰兒的溢奶與吐奶?
1、從發生的原因辨溢奶與吐奶。
溢奶對大多數嬰兒來說多屬于正常現象,一般是由生理原因引起的,通常不影響嬰兒的生長發育。溢奶主要跟嬰幼兒胃的生理特點有關,嬰幼兒的胃呈水平位,胃容量小,食道末端的括約肌發育還不成熟,如果遇上喂養不當,如喂食量過度、人工喂養的奶頭不適宜(太大或太小)、喂養姿勢不當、喂奶后過早翻動、逗樂等,都有可能導致進入胃的奶水再反流到食道里,從嘴角邊溢出,即溢奶。
而吐奶則多因新生兒食管、胃、幽門等消化道不通暢,或者功能障礙(如賁門失弛緩、幽門痙攣等)所致,進食后一旦胃蠕動強烈,食物就會從胃反流食道從口中吐出。
2、從嘔吐的方式辨溢奶與吐奶。
溢奶一般是從嘴角邊溢出,即溢奶,較緩和。吐奶是強而有力地從嘴巴吐出,甚至呈噴射狀,較劇烈。
3、從嘔吐物的性質辨溢奶與吐奶。
生理性的溢奶一般是較新鮮的奶液,而病理性的嘔吐一般是奶塊,有酸臭味,有時可見黃綠色膽汁樣物, 甚至吐出咖啡色液,這些通常是疾病發出的信號,家長可得要警惕了。
4、從發生及持續的時間辨溢奶與吐奶。
溢奶多見于出生后半個月的小嬰兒,通常1~2個月大的小嬰兒出現溢奶的情況會更加多一些,但由于這種溢奶是跟嬰兒的生理特點有關,通常不會影響到其生長發育,并且隨著孩子身體的各個系統及胃腸發育趨于完善,到孩子長到第3個月之后,這種溢奶的現象會慢慢減少,通常到6~8個月大時,寶寶已經慢慢很少會再發生溢奶了。
而吐奶則因多跟疾病有關,如果未除去病因,吐奶的現象是不會隨著寶寶月齡的增大而有所緩解的。如,肥厚性幽門狹窄的患兒嘔吐在出生后2~4周出現,少數于出生后1周發病,也有遲至出生后2-3個月發病者,開始為溢奶,逐漸加重呈噴射狀嘔吐,幾乎每次喂奶后半小時內即吐,自口鼻涌出,吐出物為帶凝塊的奶汁,不含膽汁,少數可含咖啡樣物或帶血;先天性腸道閉鎖的患兒,在出生后24小時內,可出現頻繁發作的嘔吐,嘔吐物含糞渣和膽汁樣物,并有上腹脹及可見到胃和腸型;患有肛門直腸閉鎖的患兒,往往在出生后24-36小時無排便,有腹脹,且嘔吐,嘔吐物帶有含糞渣和膽汁樣物。另外,當嬰兒患有顱內疾病如腦膜炎、腦炎、腦損傷、顱內出血時,亦可出現吐奶癥狀,患有腦部疾病的患兒除了有吐奶現象外,通常還伴有其他癥狀,如咳嗽、腹瀉、驚悸、發熱、抽搐等。
5、溢奶與吐奶糾正方法各不同。
溢奶主要是由于喂養方式不當等原因引起的,所以糾正寶寶溢奶的現象,主要也是從喂養方式入手。喂奶時,應抬高寶寶的頭部及上身,并適當控制奶量及速度,用奶瓶喂奶時注意奶嘴孔大小要適宜。喂完奶后將孩子上身直立起來,臉靠在母親的肩膀上,輕輕地撫拍后背,直到孩子打出奶嗝,再將孩子輕輕放下。放下的時候,取右側臥位,頭部稍稍抬高。盡量不要剛喂完奶就逗孩子玩,給孩子換尿布宜選在喂奶之前進行。一旦孩子發生溢奶時,應將其抱起或將頭側向一邊,以免奶液吸入氣道,同時被奶液污染的衣物要及時更換。
母嬰專家溫馨提示:知道了如何辨別小嬰兒的溢奶與吐奶。以上介紹的是一些辯別生理性溢奶與病理性吐奶的方法,希望家長朋友細心觀察,一旦出現嘔吐物有膽汁樣物、血性物,持續時間長,體重不增等情況,提醒家長朋友趕快到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