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客家婆婆的月子補身妙方
“直到懷孕前,我的體重都從沒有超出過45公斤,朋友們都常常笑我瘦弱得就像‘林妹妹’。”確實,熟悉阿婷的朋友都很清楚,從少女時代起,阿婷就很瘦弱。而且即使是在少女時代,她的皮膚也沒有同齡女孩子的水靈光滑。可能是因為體質弱的緣故,阿婷生產前一個月還出現了胎盤前置,為了安胎足足在醫院住了一個月。
去年底,阿婷,生下了一個36周,體重不足2.5公斤的女嬰。
出院回家后,阿婷的身體非常虛弱,“幾乎連下床的力氣都沒有。”為此,阿婷的婆婆特地從客家鄉下來到廣州,負責照顧她的起居飲食。
“婆婆來的時候,行李沒多少,倒是扛來了一大包家鄉特產--紅米,還有一大罐她在我前一個月就釀好了的糯米酒。”頭一天早上,婆婆就用紅米、新鮮的雞和糯米酒給阿婷煮了一大碗湯。“婆婆說客家人的媳婦生完小孩都吃這種紅米雞酒湯,據說補氣又補血,當地婦女吃著這個坐完月子個個都生龍活虎,下地干活也不會腰痛。”
然而,自幼在城市長大的阿婷看著這道婆婆從鄉下帶來的“獨門武器”,心里不禁犯了嘀咕:“這些紅彤彤的米是不是染色的啊?吃了會不會影響身體?還有那酒,喝了會不會影響奶水的質量?”然而,看著婆婆盡心盡力的里外張羅,阿婷不好意思拒絕,只好半信半疑地把湯喝了下去。
月子里,婆婆每天都會買來新鮮的雞肉,做好一鍋紅米雞酒湯,讓阿婷一天分三次喝。大概一周后,阿婷漸漸感覺自己原來經常冰冷的手腳好像變暖和了,精神好了很多,而且剛出院時經常出現的腰酸背痛也消失了。“我開始可以下床自如地活動,有時還能幫著干點家務,而且胃口很好,以前吃飯只能吃一小碗,現在能吃一大碗。”
抱著對紅米的無限崇敬和好奇,阿婷上網查閱了關于客家紅米的資料。原來,紅米又叫“紅曲”,是由人工發酵制作而成的,它的紅絕非染色,而是用糯米飯經天然真菌繁殖后所生成的濃烈紅色,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紅米性溫,可以健脾胃、活血去淤。而紅米雞酒湯則更有行氣驅寒和補血的功效。
除了紅米雞酒湯,婆婆在月子里還會每天清晨就起床給阿婷做“五更飯”。根據資料記載,廣東婦女產后都有吃“五更飯”的習俗,據說有補中益氣,祛風寒、健脾胃的功效。而且早上的時間是一天內人體最容易消化和吸收營養的時段,所以喂母乳的“媽咪”吃“五更飯”會更容易有“奶”,而且精神更飽滿。
阿婷說,如果按照最傳統的做法, “五更飯”就是凌晨5時前吃。“但我們并沒有把時間定得那么死板,一般是在早上7時左右吃。”此外,“五更飯”的材料可以豐富多樣,有姜絲、豬肉、雞蛋和飯,既可當蒸飯般做,也可以炒飯。像阿婷婆婆做的“五更飯”種類就很豐富,有黃鱔飯、雞肉飯、元貝干加油鹽拌飯和姜蛋炒飯,還可加北菇、排骨、雪菜、榨菜和梅菜等材料。產后第一天就可以開始吃。
最后,阿婷婆婆的補身秘笈還有一道,就是“炒米茶”。做法是抓一把米下鍋炒,炒至米變成淡黃色之后加水煮。煮到米開了,有點像粥水樣之后,把米水裝進保溫瓶,每天喝一瓶。阿婷說,炒米茶可以祛風化氣,她的胃口經常不好,但喝了炒米茶之后感覺開胃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