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總擔心自己的孩子發育遲緩
我拍拍丁丁媽的肩膀說:“看,專家都說俺侄兒沒問題了,這下你該放心了吧。”
丁丁媽終于笑了:“這回我心里可踏實了,兒子沒事就好。”
為何之前的醫生說丁丁肌張力有問題,可是李恩耀看過卻說沒問題呢?李恩耀坦言:“我國小兒腦癱診療康復起步比較晚,長期專業從事小兒腦癱研究的醫生還很少,現在很多基層和診所的診療經驗及設備不足。家長們一聽說孩子腦癱,自然花多少錢都肯治,也有很多腦癱兒因此延誤治療。可以說,小兒腦癱的診療還很不規范。”
所以,李恩耀建議家長朋友們,不要因為某個非小兒腦病專業的隨便下的結論而惶恐不安,也不要已經發現孩子發育不正常卻因為他們的一句“沒事”而掉以輕心,還是要到正規醫院找到小兒腦病科專業確診才行。
三分養、七分等,孩子發育允許有一定范圍落后
跟李恩耀聊起現在80后的媽媽們照搬書本判斷孩子生長發育情況的這種現象,他笑著說:“不只是80后的媽媽們這樣,70后、60后的媽媽們也一樣,初為人母時都很緊張,只不過現在家家一個孩兒,而且現在是信息時代,不管是媒體還是網絡都很發達,大家接受新知識的途徑和渠道多了,自然就愈發地關注起來,往往也就"對號入座"了。其實很多焦慮是沒有必要的,俗話說"三分養,七分等",確實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上網隨便一搜這類資料,就搜出一大堆。可是,新媽媽們照著條條框框對號入座的做法是否值得提倡呢?李恩耀說,很多標準是可以參考的,但是其實這些是給醫生們看的,并不適合媽媽們“對號入座”。并不是說只要不符合標準就是孩子有問題,“這就像一個地里的莊稼,不可能要求它們都一般高,肯定參差不齊,孩子們的發育也是如此,是允許有一定落后范圍的。我們在臨床中得出的經驗是,3個月大的孩子,落后半個月以上需要進一步檢查;3~6個月的孩子,落后1個月以上需要進一步檢查;6個月~1歲的孩子,落后兩個月以上需要進一步檢查。”李恩耀舉例,“比如說,10個月的孩子有平衡感了,已經可以站立,但如果1歲時才會站立也是正常的,若超過1歲3個月了還不會站立,那就可能有問題,應該引起重視。所以說,掌握準確"落后"多少算異常,是最重要的。”
李恩耀提醒家長朋友們,別自己在家擅自對號入座了,還是找正規專科給你吃個定心丸吧。另外,判斷孩子發育是否異常,除了觀察這些應該出現的姿勢是否出現,還應該注意觀察該消失的姿勢是否消失了。“比如新生兒會有"舞劍姿勢",但是這個姿勢在孩子3個月大的時候一定要消失,不然就是異常。"該消失的姿勢不消失,該出現的姿勢沒出現",家長們就要警惕了。”
不要以為自己的孩子比別人慢了一點,就擔心是發育遲緩,當然也不能對于孩子的發育遲緩問題不聞不問。這就需要新媽媽多了解一些育兒知識,提升自己的育兒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