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統失調可能導致寶寶膽小粘人
寶寶們在嬰兒時期,由于還沒有學會走路,因此,一般在父母帶寶寶逛街的時候,會用小推車或者抱著寶寶的方式進行。但是,很多媽媽們可能會發現,有些寶寶會特別怕生人,且特別喜歡粘著自己的媽媽,不想離開媽媽的懷抱。其實,這種現象的造成極有可能是由于寶寶的感統失調。下面,就來看看專家講解的發育常識吧!
身高達標、體重適當、聽力視力沒問題,各項體檢都合格,可為什么就是不像其他孩子那么活潑、反應快呢?膽小、黏人、孤僻、注意力不集中、愛哭鬧、總是笨手笨腳……所有這些情況,從一定角度來看,都有可能和孩子的感覺統合失調(簡稱感統失調)有關。
所謂感統失調,是指孩子的中樞神經系統和感覺系統連接不暢導致的一系列癥狀,就像是道路堵塞導致了交通不暢。我國有研究表明,在兒童中存在不同程度感統失調者占10%~30%。
專家針對北京市學齡兒童的調查則發現,感覺統合嚴重失調率為10.8%,輕度失調率為35.9%。
引起感統失調的原因很多,如孩子在發育過程缺鐵、缺鋅或母親孕期用藥、偏食等。相關專家認為,剖腹產兒童因沒有經過產道擠壓,也比較容易出現感統失調。此外,父母對孩子過度寵愛,限制他們摸、爬、滾、打等行為,同樣會導致孩子感統失調。
感統失調包括視覺、聽覺、觸覺等多個方面,當家長發現孩子有以下問題時,應該提高警惕,可先到專業的兒童醫院進行測評。聽覺方面表現為聽話不全、丟三落四、講話結巴不流暢、詞不達意;視覺表現為閱讀出現障礙、老漏字和跳字。
觸覺感統失調表現為緊張、孤僻、不合群、偏食、脾氣暴躁、黏人、吃手、咬指甲、甚至咬人;前庭平衡功能失常,表現為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走路易摔倒、方向感不明、情緒不穩定等。此外,有些孩子還會出現語言發展遲緩、表達困難等。
就像交通堵塞需要交警出來疏導一樣,有感統失調的孩子也需要通過一定的訓練予以恢復。一般來說,3歲~12歲都是適宜的調整時期。視覺感統失調的孩子,可以進行走迷宮、玩拼圖、看彩色圖、丟沙包、丟玻璃球的游戲。
鍛煉寶寶聽覺,可以做躲閃跳游戲,即大人坐在軟墊上,雙腿并攏,寶寶與大人手拉手,雙腿分開站在大人對面。待大人雙腿分開,可以喊口令讓寶寶迅速并攏雙腿,跳進大人腿間。
觸覺問題,可用軟刷子輕刷孩子的身體或拿梳子前端輕刺寶寶頭皮、腋下、胸口等地方,還可把沙子、毛毯、樹葉等不同質地的東西鋪在地上,讓寶寶光腳走,感受各種不同的觸覺刺激。平衡不好的寶寶可練習走平衡木或走直線。
培養寶寶對聲音的反應
人類的聽覺,在母親肚子時的胎兒時期就已經開始發展了,出生后第6天就可以聽到一些小聲音。但嬰兒對外界的聲音開始表現出明確的反應,則是在出生后3個月開始,而會積極地把頭轉向發出聲音的方向,則是在頭部能挺直之后。
1~3個月嬰兒對聲音的反應
(1)嬰兒聽到聲音后可以把頭轉向發出聲音的方向,并有眨眼、皺眉、張嘴、發出聲音、四肢活動等反應。
(2)嬰兒正活動時,聽到聲音會突然停止動作,睜大眼睛,閉上嘴巴。
(3)聽到媽媽的聲音會發出笑聲或發出聲音,聽到陌生人的聲音會哭,只要媽媽一叫,就立即停止哭聲,并轉頭找媽媽。
(4)當你微笑著對嬰兒發出聲音時,他也會以微笑來回答你,此時嬰兒已能用聲音、表情來表示感情與人交談了。
(5)當孩子感覺到周圍沒有聲音時,會發出哼哼聲及哭聲。
如何培養嬰兒對聲音的反應
如果嬰兒對聲音有反應之后,就要利用會發出聲音的玩具,積極地發展其“聽力”。剛開始時,試著改變玩具放置的位置,如:放在他臉的右方、正前方、左方等,等待嬰兒的反應,并加以觀察,然后慢慢地移動玩具,使嬰兒迫尋聲音的方向。
也就是說,讓嬰兒對聲音產生興趣,使其保持注意力,進而培養其探索發音方向的能力。1~3個月是嬰兒聽覺器官發育最快的時期,給他多聽音樂,與他多交談,刺激聽覺器官,對嬰兒的語言發育有促進作用。
寶寶們在嬰兒時期,由于剛剛降臨到這個世界的緣故,會對周身的一切事物有著較快的反應速度和較好的反應能力,如果寶寶們的聽覺、味覺、嗅覺等各個方面的感覺失調,就會感到自己十分的茫然,無所依靠,因而變得十分膽小和粘人。為了預防這種事情的發生,父母們就要在日常的育兒過程中多加留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