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孩子把學習當任務
一個美好愿望的實現需要一種無形的動力的支持,而這種無形的動力就是自制力,也就是自律。同樣要想在學習上取得預期的良好效果,就需要個體認真地對待學習整個過程,不把學習當差事。家長經常會吼著嗓子對孩子說:"做完了作業再玩!"孩子為了玩隨意應付作業,這樣孩子雖然完成了,但效果并不好。
熊伯龍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他出生于一個書香門第,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較有名望的學者。他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家教經驗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在祖父和父親的教育熏陶下,小伯龍從小就刻苦讀書,學做詩人,學做詩文。家里藏書豐富,在還沒有上學之前,他就對家里那滿書架的書籍干興趣了。由于父親和祖父在很小就教他識字,所以雖然還沒上學,就已經能夠翻看一些簡單的書籍了。入學之后,他更加勤奮,每天不把老師講的課程弄懂,決不上床睡覺,加上父親和祖父都是學者,回到家里有不懂的地方就可以去他們。他天資聰穎,記憶力好,加上家里是書香門第,祖上都是愛讀書之人,藏書豐富,年紀不大,已經熟讀四書五經、諸子散文、百家史書,其中有很多他都能嫻熟地背誦下來。
由于他博覽群書,出口成章,他的詩下筆洋洋灑灑而受到人們的推崇,在家鄉一帶被稱為"神童"。
父親看到熊伯龍年紀輕輕,就已現出不凡的才華,詩詞文章均十分出色,兒子經常受到鄉里鄉親的贊揚,做父親的心里當然是暗暗高興,為熊家有這樣有才華的子孫而自豪,熊家將來后繼有人了。但是,熊伯龍的父親看到如此之多的贊揚之聲,隱約中也有一絲擔心,主要是怕兒子聽贊揚聽得多了,就容易自滿。所以也不時地提醒兒子,對他說:
"學如逆水行周,不進則退,有了一點成就,更要努力啊!"
父親的話,熊伯龍記在心里。因而,在一篇贊揚聲中,他絲毫沒有自滿。他認為一個人縱使聰明,如果不用功,將來也干不成大事。所以,他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學業一絲不茍,從不馬虎。
小伯龍十一歲時,老師讓他以孔子講的"天下歸仁"這句話為題目,寫一篇文章。
放學后,他開始坐在窗前構思,由于他讀書頗多,不一會兒就寫成了。拿去給父親一看,父親看了,讓小伯龍自己從頭到尾讀了一遍,等他讀完了問他:
"你覺得滿意嗎?"
小伯龍聽了父親問話也認為自己這篇文章道理講得不深不透,寫的很多是以前別人講過的一些舊道理,文章也沒什么新意。父親接著又告訴伯龍:
"學習不能湊合向老師交卷,算是完成差事。知識學到的是自己的,不能放松自己啊。"
聽了父親的教誨,小伯龍感到很慚愧,他想:連自己都通不過的文章怎么能拿出去給別人看呢?不行,不能就這樣應付過去了,得重寫一遍,一定要寫到自己滿意為止。
就在不知不覺中,天色已經暗下來。母親叫他吃飯,他只是在嘴里應著,卻根本沒有站起來的意思。他點上燈,坐在窗前,開始第二次構思。他一會兒凝視前方,一會兒托腮沉思,一會兒又在紙上寫寫劃劃。這樣,終于寫出了第二稿。
被母親催得急,就匆匆地去扒了幾口飯,有回到了書桌。他覺得這次寫出來的二稿要比第一篇好得多了,但小伯龍仍不滿意。"再來一遍,一定能寫出更好的!"他在心里這樣鼓勵自己說。
于是他把第二稿放在一邊,開始寫第三稿。在燈光下,他冥思苦想,仔細地斟酌每一個段落,每一個句子。夜深了,他終于寫出一篇比較滿意的文章。
這時已是深夜,周圍的人早已睡下了。他放下筆,才感到自己又困又累。
經過這樣認真學習,嚴格要求自己,對待學業從不應付差事小伯龍的學業有了很大的進步。在學習上,小伯龍可以說是真正做到了自律,不用父親和老師太多的約束,就非常自覺地讀更多的書,求不斷的進步。"學無止境",熊伯龍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他讀更多的書,并且虛心向一些有名望有學問的人請教。
后來,做官后,熊伯龍最大的愛好仍然是讀書,整天手不釋卷。由于從小養成的嚴于律己、一絲不茍的習慣,他成了一名多才多藝的學者。他不僅精通經學、史學,能詩能文,而且擅長書法,對琴、棋也很精通。
學習如果只是應付差事,那么學習是痛苦的事情,也是學不好的,至少學習的質量是不高的。十一歲的熊伯龍已經能夠自律,自覺地學習了。有很多家長老是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能在學習一點不自律,回到家就是玩游戲、看電視,早把老師的作業拋到腦后了。就是做也只是應付差事。該如何讓孩子在學習上學會自律呢?
◆ 讓孩子養成及時完成作業的好習慣,不拖拉。
◆ 延遲孩子的需要和欲望需求,如想看電視,先完成了作業再看。
◆ 家長對于孩子的承諾要兌現,做完老師布置的作業就可以看電視,那就要做到,不要自己再另加任務,如果需要,事先跟孩子說明。
◆ 和孩子講道理,讓他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