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應該如何預防
從一出生開始,寶寶就要接受各種各樣的考驗,適應外界環境,抵抗各種疾病,新生兒黃疸對母嬰的健康有什么危害呢?我們應怎么給新生兒進行疾病預防呢?新生兒黃疸是什么,怎么預防,我們可以在自然光線下,觀察新生兒皮膚黃染的程度,如果僅僅是面部黃染為輕度黃染;軀干部用手指將皮膚按壓后抬起,觀察皮膚黃染的情況,軀干部皮膚黃染為中度黃染;用同樣的方法觀察四肢和手足心,如果也出現黃染,即為重度黃染,應該及時到醫院檢查和治療。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新生兒黃疸是什么以及怎么預防吧。
新生兒的生理性黃疸是可以自行消退的,但是病理性黃疸是由許多原因組成的一組疾病,必須盡早發現,盡早治療。常見的幾種黃疸原因是:溶血性黃疸、感染性黃疸、阻塞性黃疸、母乳性黃疸等,有嚴重黃疸的新生兒應警惕核黃疸的發生,特別是未成熟兒,月齡越小發病率越高,一般可于重黃疸發生后12-48小時之內出現精神萎靡、嗜睡、吮奶無力、肌張力減低、嘔吐、不吃奶等癥狀,此時如及時治療,可以完全恢復。
病理性黃疸不論何種原因,嚴重時均可引起“核黃疸”,其預后差,除可造成神經系統損害外,嚴重的可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應重在預防,如孕期防止弓形體、風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敗血癥的發生;新生兒出生時接種乙肝疫苗等。家長要密切觀察孩子的黃疸變化,如發現有病理性黃疸的跡象,應及時送醫院診治。
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時期,由于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出現于皮膚、黏膜及鞏膜黃疸為特征的病癥。醫學上把未滿月寶寶的黃疸,稱之為新生兒黃疸。約有半數以上的新生兒,在出生后2~3天會出現皮膚和鞏膜(白眼珠)黃染,即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黃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生理性黃疸是指足月兒在出生后2~3天出現,4~6天達到高峰,7~10天消退;早產兒的生理性黃疸會出現得較早、較高,也持續較久,可延遲致3周—4周消退。雖然有黃疸,但一般來說,生理性黃疸黃疸比較輕微,血中膽紅素濃度較低,不會影響小兒智力。孩子沒有什么不適,屬于正常生理現象,不需要治療。但家長也要注意進行密切觀察。
病理性黃疸是指足月兒若生后24小時即出現黃疸,2~3周仍不退,甚至繼續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復出現或生后一周至數周內才開始出現黃疸,均為病理性黃疸。因為病理性新生兒黃疸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還會引起其他的疾病,所以家長應該加強關注,出現以上癥狀及時將寶寶送醫觀察。
病理性新生兒黃疸可能會引起的其他疾病:比如核黃疸。發生時,小兒黃疸明顯加重,開始表現為嗜睡,吸奶無力或嗆奶,肌張力減退。如治療不及時隨后可出現呻吟、尖叫、抽搐、呼吸衰竭等嚴重癥狀。部分患兒死于呼吸衰竭,存活的患兒常有智力障礙、腦性癱瘓等后遺癥。
新生兒黃疸家庭護理手冊三步走:
嬰兒出生后,即應密切觀察皮膚黃疸情況,注意過早出現或過遲消退,或黃疸逐漸加深,或黃疸退后復現等情況,以便及早考慮病理性黃疸的診斷;b注意觀察荒誕嬰兒的全身癥候,有無精神萎靡、嗜睡、吸吮困難、驚剔不安、兩目斜視、四肢強直或抽搐等癥。以便及早發現重癥嬰兒,及早治療;c注意保護嬰兒皮膚、肚臍部及臀部的清潔,防止破損感染。
新生兒降生對于任何一個家庭都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要想更大程度的延續這種快樂,保證母嬰的健康,就要盡量避開一些不必要的揪心事件,平時多觀察寶寶,掌握一些家庭護理常識,讓寶寶少受罪,媽媽少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