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孤獨癥 敲響?zhàn)B育警鐘
其實,兒童孤獨癥離我們真的并不遙遠,如果您發(fā)現自己的孩子不愛說話,有怪癖固執(zhí)行為,在與人交往上有障礙的話,不妨帶孩子到專家那里看一看——及早干預和矯正,這樣就可以挽救孩子的一生。
孤獨癥小個案
周周1歲以前生長發(fā)育正常,1歲8個月時家人發(fā)現他不太合群,不與鄰家小朋友一起玩。在家中一直由爺爺、奶奶帶領,爺爺、奶奶的年齡都在60歲以上,平時很少有時間與孩子講話,大多數時間都是由周周一個人玩。家人與他講話時常面向一側,不正視講話人。在需要幫助或情緒激動時會叫"爸爸"、"媽媽",但主動言語極少,往往以動作代替言語,需要什么東西時就拉著家人的手到放該東西的地方,拿到東西后便獨自去玩,如果得不到東西就大哭大鬧。看到電視中母親與兒子親近時會流眼淚。對電視中的廣告內容特別感興趣,一旦聽到任何廣告,即放下手中的玩具而來看廣告,廣告結束后再去玩自己的,對動畫片、和其他兒童喜歡的汽車,他并不感興趣。對媽媽的手提包卻很感興趣,媽媽上班時,拉著并聞著提包送媽媽出門,媽媽下班時,也要拉著、聞著提包迎媽媽回來。一次,媽媽用了新提包,患兒看到后則大叫,不讓媽媽使用新包。換用舊包后患兒則安靜如前。對小人書和畫冊不感興趣,但喜歡翻看有文字的書。玩積木時不會搭建成某種建筑,只會機械地把某種顏色的積木堆在一起。
周周曾進幼兒園一個月,入園與媽媽分開時無任何情緒反應。在園中自己玩,或站在一處,不與小朋友一起游戲。老師講故事時也不聽,自己干自己的事。擅自在教室里走來走去常常影響別人。發(fā)現問題以后,父母帶他去心理咨詢中心兒童和青少年咨詢門診,經醫(yī)師確診周周患了兒童孤獨癥。
什么是兒童孤獨癥?
兒童孤獨癥是指一種疾病,主要表現為患兒的精神活動與環(huán)境脫離,行為離奇、孤僻離群,沉緬于自己的病態(tài)體驗中,別人無法了解其內心的喜怒哀樂。具有以下特征:
(1) 極度孤僻,不能與他人發(fā)展人際關系;
(2) 言語發(fā)育遲滯,失去了用語言進行交往的能力;
(3) 重復簡單的游戲活動,并渴望保持原樣不變;
(4) 缺乏對物體的想象能力和靈巧的運用能力。
(5) 發(fā)病多數在3歲以前。
小貼士:
兒童孤獨癥的原因有哪些?
孤獨癥的病因至今未明,可能與以下原因有關:如心理因素、遺傳因素、圍產期并發(fā)癥以及器質性因素,患有先天性腦發(fā)育異常。
兒童孤獨癥的主要典型表現
典型的兒童孤獨癥主要表現為:社會交往障礙、言語發(fā)育障礙和興趣范圍狹窄以及刻板、古怪的行為方式,稱為“孤獨癥三聯癥”。
社會交往障礙
患兒在嬰兒期就可能表現出避免與他人的眼睛對視,缺乏面部表情。當父母離開時,沒有任何的依戀;父母回來時沒有愉快的表情和迎接的姿勢;當他痛苦或煩惱時,不會向父母流露和尋求幫助。
對人態(tài)度冷淡,對別人的呼喚不理不睬;別人碰他或拉他,則主動躲開或掙脫走開;要走到某一目標時不顧及路中可能遇到的障礙;當自己想要某一物品或食品時,則會拉著父母的手前往放物品的地方,一旦拿到后則不再理人;當他害怕時,也不會尋求保護。
語言發(fā)育障礙
一部分孤獨癥患兒從來不說話,終生默默不語;一部分患兒開始講話比別人晚,而且所講內容少。說話如鸚鵡學舌,對別人的講話內容或部分內容進行重復(模仿言語),有時會對以前別人所講內容進行重復(延遲性模仿言語)。
不能主動與人交談,不會以提出問題的形式維持與別人的交談,即使講話,所講內容與當時人物、環(huán)境內容不相吻合;也不管別人是否聽懂或是否在聽。
不會使用代詞或代詞使用顛倒,如令其“把你的手放在她的手上”,患兒會拉著講話者的手放在自己手上。 常用錯的是“你”、“我”、“他(她)”,有時會把名詞用混淆,如“把糖果放入盒子”,“把盒子放到柜子里”,他會說成“糖果放進柜子,把柜子放到盒子里”。
言語缺乏音調,缺乏抑揚頓挫,從話中聽不出喜惡愛恨。有時在高興、滿足、煩惱、不滿時會尖叫或喊叫。不會使用手勢、點頭、搖頭、面部表情等體態(tài)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要、要求和喜怒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