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斷奶的常見什么誤區
一般所說的斷奶是指斷母乳。一般認為嬰兒10~12個月就可以斷奶了。隨著嬰兒逐漸長大,營養素的需要相應增加,而母奶量與母奶中的成分已不能滿足小兒生長發育的需要。另外,斷奶愈晚,小兒的戀乳心理愈強,不愿吃粥、飯及其他輔食,養成偏食、挑食壞習慣,造成消瘦、,平時多病的后果,也易發生母子分離焦慮,母親一走開就緊張焦慮,到處找媽,情緒低落,終日不開心,也害怕與別人交往,對小兒的身心發育都有損害。所以,斷奶對孩子來說不應是一個突然的事件,如果你的孩子輔食添加的很好,那么,根本就不會對孩子的生活有很大的轉變。當然對心理也不會有很大影響的。斷奶應該是一個逐漸的過程,嬰兒4~5個月之后隨著輔食品的補充,粥、面、飯的添加,嬰兒吃奶的次數就會逐漸減少,到10~12個月可以完全斷奶了。如遇到夏季,可以推遲到秋季,如果小兒生病期間,也可以延遲幾天,待健康恢復后再考慮斷奶。
斷奶時添加輔食常見的誤區
一。斷奶就是斷掉奶和奶制品:斷乳只是指斷去母乳,不是指一切乳制品,3歲以前的孩子魚肉等動物蛋白質吃不多,乳汁還是重要的食物。斷母乳前要讓孩子習慣喝牛奶,訓練他接受奶瓶,至少每天2~3杯(約500毫升)以代替母乳。在小兒不習慣接受固體食物時,也可先讓他習慣喝牛奶、豆漿,以保證足夠的營養,再逐步訓練吃魚、肉菜。另外,10-12個月的孩子消化系統還沒有完全發育完善,也沒出全,不能很好咀嚼和消化食物。因此斷奶后,除了吃粥、軟飯以外,仍需要吃些牛奶。一般在三餐主食以外,加1-2次牛奶作點心較宜。
二。給寶寶添加一種新的食物時,發現寶寶有些抗拒,就認為“寶寶肯定不愛吃它!”——新食物該怎么喂:有些寶寶非常樂于接受新的食物,吃得津津有味。可也有些寶寶都1歲多了,還是以吃奶為主,不肯好好吃飯,也有的寶寶可能在某一階段對某種食物表現出有些抗拒。這是為什么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1.嬰兒時期未能及時添加輔食:在嬰兒輔食添加的關鍵時期,沒有給寶寶適宜的鍛煉,使寶寶的咀嚼能力落后于同齡兒童。現在又急于添加輔食,使寶寶一時無法適應。2.飲食習慣不良:寶寶挑食、偏食,或餐前零食過多。也可能是在寶寶不想吃的時候強給硬塞,使寶寶產生逆反。3.維生素B、微量元素:B族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鋅的缺乏可引起寶寶味覺功能和胃粘膜消化功能的降低,使寶寶沒有食欲和消化能力減弱。4.疾病原因:營養性、佝僂癥、慢性消化道疾病、肝炎等都可引起。5.精神因素:當寶寶過度緊張、焦慮、驚嚇、缺乏愛撫時都可引起厭食。為防止斷奶時同現上述問題,必須重視按時添加輔食,訓練孩子接受各種食物,為斷奶作準備。
孩子長到5個月,如果身體各方面發育良好,孩子也可以接受的話,就可以試著讓孩子開始斷奶。最初一個月,可以每天一次在喂奶之前喂點兒斷奶食物,然后可以像往常一樣,想吃多少奶就喂多少,關健要用恬靜的心情喂孩子,才不會給孩子造成壓力。必須由少到多慢慢進行。第一天,一種食品只給一匙(大約5cc);孩子愿意吃下去的話,第二天可給兩匙,第三天給三匙。一種食品喂到三匙后,要換另一種食品。如果是像土豆兒和紅薯這樣的同類食品,一開始總共可以喂三匙,如果是不是同類食品,就還要從一匙開始,增加到兩匙、三匙。吃的量也不一定非要吃到三匙不可,要看孩子的食量大小。如斷奶后發生不愛吃其他食物的情況,還得耐心地從頭訓練起,讓孩子有機會嘗試不同食物,自己參與進食,提高興趣,母親要給他更多的愛撫,除了親自喂他吃飯菜,還要多陪伴他,讓他感到雖然吃不到母乳了,媽媽還是在他身邊關心照顧他、保護他。為小兒專門制備有吸引力、口味美好、營養平衡、細軟爛的食物,使他容易接受。吃飯不能勉強硬塞,要在和諧愉悅的氛圍下專心進食。在小兒不習慣接受固體食物時,可先讓他習慣喝牛奶、豆漿,以保證足夠的營養,再逐步訓練吃魚、肉菜。要注意太燙、太涼、太硬的食品孩子不愿吃的。有的孩子一開始不愿吃,不必勉強,可等到第二天再試一次。不行,就等到第三天,若還是不行就要停一周后再開始試,無論如何也不能著急。如果孩子不愿意吃或者身體狀態不佳,不應勉強。需要觀察一些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