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早熟很多食物被冤枉了
那為什么原衛生部在《關于進口牛初乳類產品適用標準問題的函》中提到,嬰幼兒配方食品中不得添加牛初乳?衛生部的解釋是“物理性質、成分與常乳差別很大,產量低,工業化收集較困難,質量不穩定,不適合加工嬰幼兒配方食品”,其實還有個原因是配方奶粉已經可以滿足孩子的營養需要,添加牛初乳不僅沒有必要,還會因為概念炒作誤導消費者多花冤枉錢。
有媒體報道:“性早熟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長期食用牛初乳”,這其實存在一個認識誤區,那就是對相關性和因果關系的理解。我也可以發現這些性早熟兒童其他一些共同點,比如“長期喝水、長期吃飯、長期吃綠色蔬菜”等。
4.一些動物性食品。
最常見的動物食品導致性早熟的典型說法包括避孕藥喂養的鱔魚和水產、打了激素的速生雞、催肥的豬。鱔魚喂避孕藥或者激素的說法,已謠傳了很多年,后來有媒體專門做了一期“求證”專題,結論是根本不可能喂避孕藥或者激素,否則鱔魚會死得很快。而且,鱔魚小時候是雌性,長大了就變身雄性,不需要任何外源性激素。
速生雞其實叫“大快型白羽雞”,速生是良種選育和科學飼喂的結果。央視曝光的速生雞是濫用抗生素,跟激素沒有關系。如果真打激素或者喂激素,雞的健康狀況反而不好,和黃鱔是差不多的下場。
排除和速生雞類似的良種選育和科學飼喂因素,“催肥”的豬倒確實有可能存在激素問題,不過不是性激素,而是β受體激動劑,也就是常說的瘦肉精。它的作用是提高蛋白合成效率,提高飼料轉化為肉的比率。我國以前多次出現濫用瘦肉精導致的中毒,但主要是肌肉震顫、心率異常等問題,跟性早熟是不相干的。
5.豆腐、豆漿等豆制品。
有的媒體引述專家的話,說豆制品里面含有類雌激素“大豆異黃酮”,可能導致嬰幼兒和兒童性早熟。這話聽起來頗有道理,但仔細一想,又完全不符合大眾“吃了這么多年都沒事,怎么可能有害”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