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前置胎盤的原因?
正常情況下,胎盤應該長在子宮體部的后壁、前壁或側壁。如果妊娠28周后,胎盤長在子宮下段,甚至胎盤的下緣達到或覆蓋宮頸內口,使胎盤位于胎先露的前面,就稱為前置胎盤。它是導致妊娠晚期出血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妊娠期的嚴重并發癥,處理不當常可危及母兒的生命。原本應該長在子宮體部的胎盤,為什么會向下擴展,長到“地質構造不穩定”的子宮下段去了呢?這不能怪胎盤,實在是事出有因,迫于無奈。常見的原因有以下因素:
⒈ 子宮內膜病變與損傷。子宮內膜受到創傷或炎癥等有害因素的損害后,猶如沃土受到干旱而沙漠化一樣,子宮內膜基底層受損傷,長不出“肥沃”的功能層內膜,受孕后,這些由 “干瘦”的宮內膜轉變的蛻膜,也是發育不良,“營養”缺乏。受精卵在這片貧瘠的蛻膜中著床、發育,為了攝取足夠的營養,以確保胚胎的正常發育,就必須向下擴展,通過擴大胎盤的面積,來達到獲得足量的營養。宮內感染、人工流產、引產、刮宮等均可傷及子宮內膜,其中,最主要的病因當屬人流,尤其是反復多次人流者,更易發生前置胎盤,資料顯示,前置胎盤患者中有人流史者占72.73%。近10多年來,青少年未婚先孕,反復人流者人數眾多,她們中的多數人將是前置胎盤的“后備隊員”,應引起重視。
⒉ 胎盤面積過大。這種情況,多見于雙胎(包括多胎)。正常大小的胎盤,通常能保證一個胎兒生長發育的需要,現在多了一個胎兒,單靠原先大小的胎盤所攝取的營養養活不了二個胎兒。要確保二個胎兒都能較好地生長發育,就必須擴大地盤,以便能獲取更多營養,于是胎盤就向下去開墾子宮下段的“處女地”了。
⒊ 副胎盤。位于宮體部位的正常胎盤,有時也會向外長出一個小胎盤,這個小胎盤就叫副胎盤。有時副胎盤向下長,接近或達到宮頸內口,形成了前置胎盤。
⒋ 受精卵的滋養層發育遲緩。偶爾,受精卵已到達宮腔,本該著床了,可滋養層還沒有發育到能“挖開”子宮內膜鉆進去著床的程度,于是受精卵繼續向下走,到達子宮下段時,滋養層具備了著床條件,就在子宮下段“安家落戶”,胎盤也只能長在子宮下段,形成了前置胎盤。
子宮下段的前身是長不過1cm的子宮峽部。妊娠后,隨著子宮的逐日增大,逐漸將子宮峽部拉長、延展,到足月妊娠時可被延展至7~10cm寬,并被擴張為宮腔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