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善解人意的貼心媽媽
在公園里,在游樂場所,在學校里,在不同的場合,你或許都會偶爾聽到周圍的人夸別人的孩子是個聽話、懂事的好寶寶。那么這樣的乖寶寶是如何培養(yǎng)和栽培的呢?這當然與她的家庭教育是不開得,其中這要數(shù)媽媽對孩子的影響了。若想讓寶寶是個善解人意的小人,媽媽們必須從自身做起,我們要先做個善解人意的媽媽才行!
第一階段:做個“細心”媽媽
懷孕之后,準媽媽們都會積極學習孕期知識、了解育兒信息,充分享受懷孕的樂趣。她們往往很早就開始跟腹中的寶寶交流,并進行有計劃的胎教,同時還會細致感受并記錄寶寶的成長,讓寶寶在未出生前就充分感受來自媽媽的積極的親子情緒。
在寶寶出生之后,他們的情緒是通過哭聲、微笑和擁抱表達給成人的。寶寶在身體不舒服、拉了尿了、冷了熱了、肚子餓了、睡不著或者生病了的時候,甚至心情不好的時候都會哭;媽媽的責任就是要了解這些不同的需求,并幫助寶寶改善或解決這些問題。新生兒的哭聲,大部分是因為身體不適,不適應初來乍到的這個世界而發(fā)出的生理性哭泣,媽媽除了日常的照顧之外,也不能忽視與寶寶的交流:例如選擇溫和安全的護膚品給寶寶做撫觸,或是輕聲地和寶寶說話,讓這個潛水十個月的小東西慢慢適應體外的環(huán)境,感覺更舒適也變得愉快起來。除了哭聲,嬰兒還有更加迷人的反應,那就是微笑。看到寶寶天使般的笑容,媽媽會感到非常幸福,于是也會更賣力氣地哄寶寶開心,寶寶很快就掌握成人傳遞過來的這個信息,也很快辨認出媽媽的模樣和聲音;發(fā)生狀況的時候,只要是媽媽或者熟悉的人來安撫和擁抱,寶寶就會高興地笑出聲來,這是寶寶建立的最初的人際關系。寶寶的哭聲和笑容,如果經常得到響應,半歲左右的孩子,就出現(xiàn)了“認生”的情形,并會延續(xù)到兩歲以后。認生的寶寶不喜歡不熟悉的人抱,只信賴熟悉的媽媽或者家人。家里有認生寶寶的媽媽,首先應該覺得開心,因為你的寶寶已經和你建立了很好的情緒感應,說明前幾個月的辛苦努力換來孩子的信任和依賴;其次應該覺得慶幸,依賴信任媽媽的寶寶,情緒穩(wěn)定性好,和媽媽之間的情緒紐帶牢固,在長大過程中的精神反抗期內出現(xiàn)情緒障礙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家有認生寶寶的媽媽,一定要知道,這是件好事。而認為不認生的寶寶獨立性和社交能力強,是錯誤的概念,媽媽也一定要趕緊反省,多抽出時間來陪伴寶寶玩耍,帶寶寶一起睡覺,多抱抱寶寶,增強寶寶和媽媽之間的情緒感應,讓寶寶盡快開始“認生”;盡管身為媽媽的你,會更加辛苦和疲憊,但是想到今后孩子在青春期還能夠依賴信任你、樂意跟你交流,這樣做非常有必要。
第二階段:做個“耐心”媽媽
在寶寶能夠翻身、坐起并且開始練習爬行之后,對于新手爸媽剛剛熟悉的第一階段養(yǎng)育技巧考驗告一段落,第二回合的育兒忍耐力大考驗就隨之開始了。在最初寶寶開始具備了簡單活動能力的時候,媽媽只要記住兩點就很好了:一是不要打擾孩子自發(fā)的玩耍。讓孩子自得其樂地玩玩自己的手,啃啃腳丫,在家中四處閑逛一樣漫無目地的爬行,東敲敲西摸摸,嘗嘗這個舔舔那個,大人只需要隱身在一邊適當看護,不要出于覺得寶寶好玩可愛就自私地打斷孩子的自我狀態(tài);二是做心胸開闊的父母,充分尊重孩子的好奇心,給他們充分的機會探索一切。不要出于怕麻煩怕家里太亂或者擔心孩子受傷弄臟衣服什么的就限制孩子的行動。家里有學步期寶寶的媽媽更是要面臨極大的挑戰(zhàn),因為跌跌撞撞的學會走路之后,寶寶就要進入一歲半到兩歲之間自我意識覺醒后的第一個反抗期了。
為什么最近寶寶開始不好好吃飯了呢?為什么我的寶寶會變得這么愛哭了呢?為什么忽然特別不聽話了呢?前些日子媽媽自認為很了解的小家伙學會走路之后,有時候好像變了一個人,變得很不好管教和交流了。通常媽媽們最發(fā)愁的就是吃飯這件事。最需要加強營養(yǎng)的時候,寶寶卻看起來越來越不喜歡吃飯了,想要他好好吃頓飯,總是要花很大的力氣。作為媽媽,這時候應該保持一貫的冷靜,要知道,如果你無意應戰(zhàn),你的小對手也會很快對挑戰(zhàn)媽媽的耐心失去興趣,這個原則適用于所有的情況。這個階段的孩子,不只是吃飯費勁,還有睡覺、 洗澡換衣服甚至做游戲,都有可能出現(xiàn)原來從沒有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