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7種孕婦病不必太驚慌
懷孕之后,準媽媽的身體會發生很多明顯的變化,如眩暈易困、惡心嘔吐、嗜睡等等,其實這些是正常的孕期反應,準媽媽無須太過慌張,專家還介紹說下面的七種疾病都是孕期常見的“孕婦病”,準媽媽要正確的認識和對待。
1. 心跳氣喘
妊娠期間,循環血量增加,向全身輸送血液的心臟的負擔加重。同時,隨著胎兒的發育,母體子宮變大,壓迫心臟和肺部,引起孕婦心跳加劇和氣喘嚴重,甚至出現脈搏快慢不齊的現象。因此,妊娠期最好吃清淡飲食,減少工作量和家務活。要注意限制動作的強度和頻率,動作以:“慢”和“穩”為好,切勿心急為燎,疾步匆匆。一旦發生心中加劇,氣喘嚴重,需停止動作,就地休息。有條件者可躺下(不宜仰臥),安靜休息一會,直至心跳和氣喘恢復到正常狀態。如果心跳、氣喘、眼花和浮腫同時出現,有可能是貧血或病,有必要就醫檢查、孕前就患有心臟病、高血壓。貧血、腎臟病的孕婦要預防心力衰竭。
2. 眩暈昏厥
眩暈是一種運動性幻覺,孕婦感到自身或周圍景物發生旋轉。昏厥是急起而短暫的意識喪失,孕婦突然全身無力,不能隨意活動而跌倒于地。二者常發生于妊娠早期。主要發生在變換體位和長久站立之后。妊娠期,體內激素的變化和植物種經功能的改變。使血管神經調節功能不穩定,在長久站立或體位改變時,不能迅速調節血管阻力,致使回心血量不足,心排血量減少,血壓驟降,引起腦缺血,表現為眩暈和昏厥,應注意不要久站不動,也不要突然改變體位。如果出現眩暈或昏厥需立即就地休息。頻繁出現眩暈或昏厥應及時入院檢查。
3. 腿部抽筋
隨著孕婦體重增加,腿部負擔加重,夜間常出現抽筋現象。這種抽筋主要是由于孕婦血液中缺鈣造成的。夜間睡覺,腿部受壓著涼更易引起抽筋。如果睡前按摩腳部,用熱水洗腿腳,睡時將腳部墊高,便可預防抽筋。此外,不穿高跟鞋,注意下肢保暖,補充維生素D和鈣都可預防腿部抽筋。在腿部抽筋時,進行局部按摩,或將身體屈曲,并用力伸直兩腿,使小腿屈側肌肉拉緊,抽筋即可消失。
4. 靜脈曲張
妊娠晚期,由于下半身的血液難以返回心臟,孕婦的腿、外陰、肚子甚至乳房等部位的靜脈呈青色凸鼓出來,這叫靜脈曲張。孕婦要注意不要碰撞靜脈曲張部位,以免受傷出血。 另外,不要長時間站立和盤腿打坐,睡覺時墊子抬高腳位,不穿過緊內衣。這些都可緩解靜脈曲張。
5. 仰臥位低血壓綜合癥
妊娠晚期,有些孕婦長時間仰臥,可能會出現突然的出汗和發冷,引心跳加劇,氣喘厲害,甚至呼吸困難,造成神志不清,這就是“仰臥位低血壓綜合癥”。這是由子宮壓迫大靜脈,使回到心臟的血液減少所致。出現“仰臥位低血壓綜合癥”,將身體改為側臥,病情便可好轉。
6. 燒心
燒心是由胃酸過多引起的。其原因一是有慢性病,如胃潰瘍、慢性胃炎、消化不良;二是由攝入過多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蔥、姜、蒜、醋、油、酸等。所以,孕婦要針對原因進行治療,或致力于使飲食有規律,或減少刺激性食物。也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一些抗酸藥、下肢浮腫。
7. 下肢浮腫
妊娠期,尤其是妊娠中后期,孕婦的下肢易出現浮腫。這是由于懷孕以后,母體血漿和組織間液體增多,再加上子宮增大,壓迫下肢靜脈,使下肢靜脈血液回流受阻月愧腳面、小腿等處發生浮腫,尤其是在靜止站立、蹲坐之后。經過充分休息,浮腫可以完全消退。孕婦要注意飲食清淡少鹽,避免長時間站立、行走,坐臥時可將雙腳墊高。但若浮腫嚴重,波及全身,并伴有惡心、嘔吐、頭暈、眼花、癥狀時,則須就醫。
很多準媽媽當發現有惡心嘔吐、胃腸不適、靜脈曲張、血壓異常、腿腳抽筋和水腫、心跳氣喘等情況時,會驚慌,覺得自己是不是真的生病了,會不會影響到胎寶寶的健康,其實大可放心,這些都是正常的孕期現象,正常的應對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