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厲害了竟給這個區一年貢獻了50億元稅收!
雖然本市城市居民服務消費占消費支出的比重已達到60%左右,基本接近美英等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本市生活性服務業發展總體仍不平衡,有效供給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企業在發展中還遇到行業度不夠、部分行業準入門檻高、稅費負擔重、融資難融資貴、市場監管不完善等問題。在市商務委的統籌、規劃、指導、協調之下,2016年6月起長寧成為上海首個聚焦“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的創新試驗區,經過一年多的實踐,長寧區“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創新試驗區的品牌影響力逐步,正逐步成為上海“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企業聚集地、互聯網新興行業制度創新策源地、風險投資遴選項目高地和成熟互聯網企業與TMT(數字新)產業進入上海的首選注冊地或辦公地。2017年全年,2233家“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企業實現全區稅收50.54億元,同比增長29.51%,298家重點監測企業實現全區稅收為47.1億元,同比上升30.71%。
“長寧區‘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創新試驗區的成功探索,進一步確立了上海‘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在全國發展的優勢地位。下一步,市商務委會逐步將試點復制推廣到全市,進一步提升‘互聯網+’背景下本市生活性服務業的產業化發展水平,從而帶動和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和經濟提質增效。”市商務委負責人說道。
創建“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創新試驗區以來,新的“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代表企業不斷涌現。長寧區原本就集聚有美團點評、攜程、格瓦拉等上百家在國內具有較高行業地位和影響力的“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企業,一年多的實踐下來,“互聯網+美發”領域的“南瓜車”、“互聯網+洗滌”領域的泰笛、第三方社交電商平臺拼多多,以及“美味生活”“便利蜂”“簡24”等一批“互聯網+新零售”企業和項目接二連三在長寧落地,更有不少成長性突出的“互聯網+生活性服務業”企業,不斷獲得社會資本的關注與青睞,試驗區逐步成為風投重要的項目遴選地。僅去年三季度中就有9家獲得融資,融資金額均大于千萬,其中不乏“易果生鮮”、“FlowerPlus花加”等融資億元級企業及輪便過億的“猩便利”。
比看得到的數據更亮眼的,更是管理創新取得的突破性進展。伴隨著試驗區的創新步伐,長寧區全力當好“店小二”,放管服結合,營造、包容、寬松氛圍:試行“一照多址”,進一步推進企業注冊便利化,出臺了《關于長寧區推進示范區建設,開展“一照多址”跨區試點登記監管辦法》,并逐步擴大試點企業范圍。目前已有“易果子公司安鮮達”“新長寧慧生活”“南瓜車”“人馬線”“川海健康”“湯美費格”和“DKNY”七家試點企業受益。在制度供給不斷優化的同時,監管手段也加快創新步伐,長寧通過與“美團點評”簽訂食品安全合作協議,利用大數據分析,構建入網經營商戶電子檔案系統的“天網”,以及餐廳食品安全市民評價大數據系統的“天眼”,從而實現了線上線下融合監管。
伴隨著“互聯網+生活服務業”的創新試驗,生活工作在長寧的人們,生活便利度也得到不斷提升。攜程和臨空園區合作推出“攜程超級班車”業務,把源自企業口的創新變成了跨企業、跨園區的全民福利。白領點擊號“攜程超級班車”即可下單,接駁園區至附近交通站點和小區。目前,“超級班車”共有12條班車線單,成為整個園區的“新網紅”。在的牽線下,長寧區的“互聯網+社區服務”平臺更是不斷豐富家政、冷鏈遞送、汽車養護等功能,為居民提供更為便捷的社區服務。合鮮美眾的社區共享冷鏈柜項目,旨在滿足居民生鮮冷鏈最后一公里的便利化需求;長寧區的30家“智慧微菜場”,打通了民生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掃一掃包裝上的二維碼,還能第一時間知道食材的種植、養殖廠家和檢測報告,每份食材的“身份”都可見、可控、可追溯。
圖為地處長寧區程家橋街道的“互聯網+菜籃子”食行生鮮智慧微菜場公共自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