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院10余名女大學生懷孕生子 求職有優勢?
北青報記者另從企業的人力資源主管部門了解到,每年求職季時,企業收到不少女研究生的求職履歷表,均在醒目填上“已婚已育”。這似乎已成為女研究生心目中增加求職競爭力的重要砝碼,受訪的“研究生媽媽”們也承認自己求職時會將“已婚已育”特別標注,一位人力資源管理者接受采訪時談到:“相對未婚未育的女生,她們該會更有優勢,但如果僅僅為了就業機會而提前生孩子,并不值得提倡。”
“從用人成本的角度上講,我們的確更傾向于男性應聘者,女性產假、保險是實實在在的硬成本。”一家光電企業的招聘人員給北青報記者算了一筆賬,女研究生走出學校已經二十四五歲,進入單位一兩年,肯定要面臨成家和生育的問題。單位為此承擔每個女性的生育成本至少在數萬元。“二孩”政策放開后,有的女生會選擇生兩個孩子,如果家庭條件還可以,她們會考慮辭職在家帶孩子。“這對企業來說是不小的損失。從這個角度我們當然更愿意要男生。”
北青報記者在隨后的采訪中了解到,招聘會上女生們所提的“研究生媽媽”在高校中越來越普遍,這種“先生孩子后求職”的做法得到不少女研究生的認可。多名文科女研究生表示,如果能有合適的結婚對象,個人也不會碩士階段結婚生子,身邊也有這樣的同學和朋友。
一位在京重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團委老師透露,最近這些年該院研究生階段每個年級都有一兩個女生懷孕生子,每年平均下來十幾個人,而今年備孕的女生更多。“以前是女博士相對多,現在這幾年女碩士甚至本科生,也有在求學階段結婚生子的了。”
北師大校醫院的某負責人告訴北青報記者:“在校結婚生子的研究生大致是穩中有升,在校研究生被納入到學校的計生工作中。每個研究生入學時都要填寫婚育情況的表,方便統計和管理。”
自2009年9月1日起,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管理》,刪除舊中“在校期間擅自結婚而未辦理手續的學生,作處理”的內容,對學生能否結婚不再作特殊,大學生可以婚戀。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在校生子,一方面是女生考慮求職壓力,想在就業前處理好個人事情;另一方面不少女生本來是社會考生,入學前已經結婚。“我跟老公已經買房,研一時結婚就有懷孩子的打算。趁著在校階段生完孩子再入職,應該是不錯的決定。”來自陜西的研三學生小文(化名)說:“研一結束的暑假懷孕,等把孩子生下來趕上畢業開題和答辯,時間雖然緊但也恰好。”
北青報記者咨詢了市人力社保局12333熱線和高校的相關部門,目前的高校學生公費醫療并不包含生育保險,非高校集體戶口的外地已婚學生要辦《生育服務證》,需回到戶口所在地。
這意味著,生孩子的醫療報銷、給孩子上戶口都要來回。一位懷孕7個月的女碩士接受采訪時說:“養孩子沒有經濟基礎肯定是不行的。尤其是在這種大城市,所以我會選擇回老家養胎生子,家里可以幫忙負擔些。”
各高校實行的是學分制教學管理,一般3至4年的學業可以最晚6年甚至8年修完,學生可以通過申請休學的方式休產假。
今年剛拿到文學博士學位的小杉(化名)花了6年時間,終于拿到了博士學位。“期間生了女兒,女兒身體比較弱,老是生病,老公也是忙于工作。既有經濟壓力,又有學業壓力,我一邊喂奶,一邊看書,個中辛苦別人無法體會。”以前覺得有公婆幫忙帶孩子會很輕松,“但是發現自己干什么都不在狀態,畢業論文一拖再拖,最后只能延期畢業。”
還有受訪者表示,自己將懷孕的消息告訴導師時,導師當時就“冒大火了”,但她非常理解老師的“”,“來學校深造,老師希望還是以學業為重,希望你能多讀書多鉆研。一旦懷孕生孩子畢竟會耗上小一年的時間,學術上該怎么要求學生?這其實是對整個科研和教學管理都提出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