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我和兒子,從三代人看家教的重要性
【富曉紅專欄】
母親、我和兒子,從三代人看家教的重要性
原創作者|富曉紅
01 母親
母親生于上世紀40年代,經歷過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她本是二女兒,在她小時候,父親和姐姐都死于瘟疫。于是她成了長女,上面還有一個哥哥。外婆帶著一雙兒女改嫁,然后又生了三個女兒和一個兒子。
由于繼外公也是喪親之人,所以也帶了和前妻生的幾個孩子,后來又和外婆生了四個孩子,本來就捉襟見肘、揭不開鍋的窮苦人家,加上原本各自的孩子,更是家徒四壁,無法果腹。于是整日吵架,雞飛狗跳,哭聲、罵聲、哀嚎聲,聲聲不絕。因此決定分家。
外婆帶著原本前夫生的一雙兒女再次獨立過活,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年代,母親自然被迫擔起了家庭的重擔。
母親讀書成績很好,每次考試都是班級第一,但是外婆不贊成,覺得女孩遲早要嫁人的,讀書虧本。母親很有主見,個性也很強,覺得讀書能改變命運,便哀求外婆允許她繼續讀書。外婆的性格脾氣強勢而暴躁,母親無奈。后來老師上門懇請外婆允許母親再進學堂,但都被外婆罵走。母親總共學了三學期的課,依依不舍地離開學堂,也成了她終身的遺憾和痛。
母親是好強的,聰明的,吃苦耐勞的,勤勞的。18歲就做了村的團支書,25歲嫁給我父親。來到我們村后也一直擔任村干部,直到退休。
期間因為缺少文化每每在評先進時都讓我代筆寫事跡,而我畢竟還年少,雖從小文筆被老師稱贊,但沒有經歷,無法寫出那種深切的體會。因此母親常常遺憾甚至抱怨自己小時候沒有讀書害了她。希望我能完成她的心愿,考上大學。
記憶中的母親是強勢的,勤勞的,上進的,心靈手巧,剛正不阿,嫉惡如仇,鋤強扶弱;她是位好干部,好黨員,好女兒,好大姐。但我想,她未必是位好媽媽,好妻子。我一直希望我的媽媽是位溫柔的媽媽,相信這是每一位孩子的心愿。
母親給我最大的財富就是我基本上繼承了她積極的一面:勤勞、上進、剛正不阿、鋤強扶弱等優良品質。她帶給我很多負面的傳承,我一直是拒絕的,不認同的,但是潛移默化、耳濡目染、慢慢滲透是無孔不入,不知不覺的。我從有意識、有思維、有是非開始就發誓將來不要跟母親一樣的說話方式,長大后我要溫柔以待我的孩子,讓我的孩子生活在愛里。
但最終我花了將近半輩子的時間學習和實踐才基本做到擺脫原生家庭的烙印。即便這樣,一旦遇到緊急事件或突發事件依然很容易“原形畢露”,或“打回原形”。這就是“原生家庭的的根深蒂固和痛”。
記憶中母親留給我最溫柔的樣子就是每到節日,母親、姐姐和我三個人圍在一起做點心,有時候父親也參與,便一家四口圍在一起做糕點。那是記憶里最溫馨最美好最有家的感覺。
02 我
在母親的一再強化讀書的重要性中,也在老師的幫助下,我終于如愿以償考上了大學。并讀了當時十分稀罕的藝術體操專業。
瓊瑤的書影響了幾代人,估計我們70后是中毒最深的。但任何事都有兩面性,至少我從瓊瑤的書里學到兩樣好的精神:一、考上大學;二、女孩一定要溫柔。
如果說母親性格很強勢,那么父親有過之而無不及,不但強勢還自以為是。大少爺出生的父親風度翩翩,一表人才,參軍回來做了教師,后來又做了校長。兩個人在外都是領導,在家里也是領導對領導,說話不超過三句,肯定吵起來。周圍的人也大多數這樣,說話像吵架,大嗓門,意見不一就互相攻擊、謾罵。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在我的觀念里就是只要意見不一致的就是“敵人”,就是“對立”,從來不知道意見可以求同存異。
自從看了瓊瑤的書,也就是從初二開始,我便發誓自己要做個溫柔的女子。
學習一種全新的知識,總是從模仿開始,然后到熟練,最后到應用自如,變成內化成自己的。
我模仿瓊瑤書里的女子,先從愛讀書、說話輕柔開始。一路走來一直披著這樣的一層面紗,堅持著這樣的信念,告訴自己要做一位溫柔的女子,才能收獲良好的親密關系和親子關系。
事實上,我很幸運,因為兒子生下來就是個非常好養的孩子,他總是咯咯笑著,用一雙烏黑烏黑的大眼睛笑嘻嘻地看著我。即便身體不舒服,也是偶爾哭鬧,最多不聲不響地睡著。如此好的孩子讓我順利地做了六年溫柔的媽媽。
臨睡前每每問兒子:在寶貝心里媽媽是個怎樣的人?兒子總是不厭其煩地說:是個溫柔的,美麗的,善良的、聰明的,會賺錢的,品行高尚(兒子說我一直給母親打電話,所以認為我品行高尚)的媽媽。然后我滿足地笑盈盈地摟著兒子睡覺。
但是生活永遠不會一帆風順,當兒子讀了一年級,藏在我血液里的,那些被我壓制在內心深處的原生家庭的“毒”,在兒子一遍又一遍的英語句子背不正確的時間里慢慢發酵,然后一觸即發。
那發怒的歇斯底里聲,口不擇言,暴怒,瞬間撕下了我偽裝多年的溫柔外表,兒子嚇呆了,我也震住了:原來我辛苦學習和模仿了多年的溫柔和輕聲細語依然還沒有生在我骨子里,長的血液里。
而不知不覺中不學自成的父母生氣時候的樣子,那種我最為討厭最為厭惡的可怕的猙獰的樣子卻已融進我的血液,長在我的肌肉里,無法分割。我瞬間崩潰,癱倒在地上,淚流滿面,我痛恨,我懊悔。
兒子總是以他小小的身軀和純真的愛滋養我,當我抱住他跟他道歉時,兒子總是用他稚嫩的聲音甜甜地回答:“媽媽,我已經原諒你了,我們睡吧。”
看著睡夢中臉上還留有淚痕,卻已經原諒我的兒子,我心如刀割。發誓一定要控制情緒,不說傷害兒子的話。
但是就像賭徒一樣,每一次欠債之后發誓不再賭了,只要有賭的機會,依然熱血沸騰,毫不猶豫、赤膊上陣。
我也如此,面對兒子學習成績出現下滑,依然會暴怒,說很多傷害他的話,事后又后悔,道歉,周而復始。
好在畢竟讀了那么多年書,也模仿學習了多年溫柔女子的言行,多少還是有用的。所以憤怒的次數不多,知道道歉,且生氣的次數在減少,周期在延長。
為了更好地愛兒子,也為了小時候自己的誓言,最后決定去學習心理學。心理學的系統學習真正地幫到了我,由里而外地幫助我去處理自己的創傷和情緒。
兒子高二那年,我在學習的過程中看到一個關于親子教育的案例分析,當時我眼淚就出來了,覺得曾經也是這樣傷害兒子的。于是等兒子周五回來時我就哽咽著跟兒子說:“兒子,媽媽這幾天在學習,看到一個案例,覺得非常對不起你,自己當初做得非常不好,兒子,對不起。”
兒子的眼睛噙滿淚水,他說:“媽媽,當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希望得到父母的原諒,那么同理,當父母做錯事情時,孩子也應該原諒父母,你也是第一次做媽媽。”聽兒子這么一說,我的淚立刻奪眶而出。但內心是溫暖的,感動的,開心的,幸福的。有子如此,夫復何求?
我做的比較好的一點可能就是一直在學習,都說身教重于言傳,兒子也因此比較勤奮,愛學習,做事有計劃,積極樂觀。兒子和我相比,真的優我很多。可能我絕大部分的時間還是模仿成功的,所以兒子從小說話溫和,即便在讓很多家長最為頭疼的青春期,他也只是偶爾表現出一些激進。
03 兒子
兒子生下來的那一刻,哇的一聲啼哭之后便睜著一雙烏黑的眼睛沽溜沽溜轉。不哭不鬧,一直等我從產房出去。
兒子四個月大因為有炎癥掛了鹽水導致慢性腹瀉,四處求醫不得要領,始終找不到病因。這中間孩子日漸消瘦,我越發急躁憔悴,唯獨兒子的笑容不變。
每每去市區看病的過程中,兒子都保持著他天使般的笑容,寬慰我焦灼難過的心。連最后為他診治的86歲老教授都說從來沒有見過腹瀉這么嚴重的孩子還精神這么好,笑容如此燦爛的。
好在這位老教授僅僅用一支簡單的有益菌很快治愈了兒子的腹瀉。但是四個月到六個月這兩個月是極為重要的快速生長期,兒子就白白錯過了,遺失了生命中寶貴的幾公分身高。是我一生的痛和愧疚。但兒子總是體貼的,善良的,他說我已經給了他足夠的愛。
兒子一路走來幾乎沒有讓我操太多的心。他因為嬰兒時的腹瀉,導致他比一般孩子矮小。幼兒園時感覺兒子是最小的,我會有很多的擔心,擔心他被同學欺負,擔心幼兒園睡午覺引發感冒生病。但是兒子總是會讓我放心,他和同學和睦相處,幼托班一年,幼兒園三年,他幾乎沒有停過學,基本是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的。
如果說讓我操心最為光火的那大概就是小學一年級了,之后是一年比一年省心。
如今已是大二的學生,做事有計劃有規律;待人溫和有禮貌,又獨立自主,有思想有能力,積極樂觀,是位新時代的優秀大學生。
兒子從小就很善良,明理。幼兒園時有一次放學回來,發現他的眼角破了,紅腫有血跡。我又心疼又緊張,心跳加速。抱住兒子說;“兒子,是誰弄的,媽媽明天去幼兒園找他”。
兒子淡淡地說:“媽媽,也許人家小朋友也是不當心的。”我抱住兒子心疼不已,又覺得孩子說的很有道理。便連忙說:“對,兒子說得對,只是以后一定要注意安全,這在眼角,好危險呀。”兒子寬慰我:“媽媽,以后我會當心的。”
初中時,我們小區的門衛讓兒子在網上給他買個自行車的輪胎。兒子爽快答應了,并自己付了快遞費。我問兒子:“兒子,你自己付了快遞費,那你跟老伯伯說一聲。”兒子反問我:“那個老伯伯看門衛,沒有多少收入的,快遞費我幫他付了后,為何要告訴他呀,做好事要留名的嗎?”
我被兒子問得啞口無言,但覺得兒子說得在理,便連連稱贊他:“兒子你做得對,是媽媽考慮不周。”
兒子高中時,有一次去超市買東西,結果左等右等不回來,便打電話問他,他說馬上回來了。
回來后我問:“兒子,超市人很多嗎?時間這么久?”
兒子回答:“不是,媽媽。我回來的路上看到一位老奶奶,推了輛很重的三輪車,非常吃力,我就幫她推回家了。”
我感覺渾身冒汗,腦海里立馬出現被人欺騙的鏡頭,我說:“兒子,現在社會上騙子很多,老人訛詐的也很多,你怎么還敢幫助老人呀?”
兒子回答:“媽媽,這畢竟是少數,大部分人還是好的。總不能因為少數老人訛人,就放棄幫助所有的老人了吧!”
哇,我覺得兒子比我有膽量有見識,我給兒子豎起大拇指。
母親身上的優點幾乎都傳承了下來,負面的那些由我輩斬斷了。兒子這代開始具備紳士風范了,由內而外,從骨子里衍生。
最為明顯的一點的就是我繼承了母親愛做點心的習慣,我總是喜歡給兒子做美食,并且總是懷揣著幸福和快樂的心情。
兒子便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到幸福和快樂,做美食,研究美食成了我們家最開心的一件事。只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兒子的手藝遠遠比我精湛,并且做工考究,工藝精美。
很多人覺得燒飯是一件苦差事,但是如果我們的家長在做飯的過程傳遞的是幸福是愛是快樂,那么孩子們接受到的是做飯就是幸福、快樂和愛。
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知識就是力量,我們一家都這么認為。所以,我們都認為學習是終身制的。
我們的很多理念來自父母,然后我們的理念也會傳承給我們的孩子。要想孩子優秀,自己先優秀。代代相傳。
作者介紹:
富曉紅,少兒心理咨詢師、《校長傳媒》專欄撰稿人、國家級形體教練、瑜伽教練、高級形象禮儀指導老師,從事教學23年來積累了大量教學經驗,每一次的教學都是一次實踐,如何和學生溝通,如何說話,選擇什么時機說話,都成了不斷研究的課題。終極目標就是幫助自己和更多的家長和學生走上更幸福的路。
本文為富曉紅老師原創投稿,“富曉紅的幸福家園-(ID:fuxiaohong5166)”亦發布
- 標簽: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