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認為孩子“叛逆”的父母心理密碼
【富曉紅專欄】
解讀認為孩子“叛逆”的父母心理密碼
原創作者|富曉紅
引言:
昨晚和葉老師走路散步消食,才走出去幾千步,便在一側風景如畫,一側商店滿目的前京大道遇見了兩位同事,一聲“富曉紅”叫得響亮又親切,讓人在黑暗中也深知遇見了熟人,還來不及反應,便看見花老師和殷老師已笑盈盈地站在離我只有三十厘米近的距離,定定地看著我。
我本能地后退,一是我沒戴口罩,二是打破了情感安全距離。正當我想開口招呼,花老師提高嗓門帶著無限喜悅的音調對著我身側的葉老師說:“呀,你怎么也在這里……”
我腦子飛速地旋轉:“難道花老師的兒子跟過葉老師學過中國舞?”還沒等我想明白,花老師激昂的聲音又轉向我這邊:“富曉紅,你最近寫的一篇文章我看過了,你怎么這么會寫?我要向你咨詢一件事。”
我驚訝地看著花老師,一直以來覺得花老師是位非常自信,很是看不上我的“老教師”,怎會向我咨詢事情呢?正納悶之際,殷老師調侃:“你可要好好向富老師咨詢,人家可是有證的。”
花老師的音調一下子輕柔了下來,用十分誠懇的聲音問道:“是不是國家級的?”
我笑著點頭,做好一副傾聽的樣子。
花老師開始訴說,大概十二分鐘左右說的是兒子的情商高,能力強,采用無人機拍攝而受到各界認可的光輝歷史。旁邊的葉老師和殷老師會時時插話回應她,而我只是認真聽,雙目注視,微微含笑。因為我知道這些只是鋪墊,重點還沒有說。說完兒子的優點花老師才步入主題:“兒子現在讀書動力不強,成績退步怎么辦?兒子因為月份小,8月份的,所以初中不叛逆,很聽話,現在開始叛逆了,怎么辦?”
整個說話的過程,我連連后退,退無可退,我們可愛的花老師不斷地靠近我,超越我的安全距離,其實我和花老師的距離已經非常近了,面對面,不足三十厘米。我已緊貼他人停泊的小轎車,別無空間。
我個人是十分不喜歡“叛逆”這個詞的,再則我和花老師她們只能以同事的身份,無法用咨詢師和來訪者的關系來交談。所以我就單刀直入:“記得兩年前你也跟我討論過你兒子叛逆的事,你還跟我說某某心理學專家說,‘不叛逆的孩子將來不會有出息。’但我不贊同這句話,我甚至覺得這個觀點是錯誤的。”
華老師有點激動:“我看過很多心理學的書,外國的也看過,我認為這句話很對。孩子如果完全順從父母,就是媽寶男,就是不會有出息。”
我說:“叛逆和順從并不是完全對立的,如果父母永遠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為孩子著想,孩子認同父母的觀點,那么在你看來是順從,也許在孩子看來是觀點一致呢?叛逆,何為叛逆?觀點不一致,發生沖突,就說人家是叛逆?孩子只是想做他自己,不順你的意,為何就成了叛逆?而不是想法不同而已?所謂叛逆、聽話、服從,無非不就是你認為你和孩子是上下級關系,你是權威,不可侵犯;高高在上,不可越界。但其實你們是平等的。”
花老師急了;“你不要把你的觀點強加給我,每個人的想法不同,孩子也不同。”
眼見花老師的情緒有些激動,我便采取積極暫停法,連忙說:“我們散步去了,我還要跑步,今晚吃了小楊生煎,太油膩,覺得有點惡心,想去消化消化。”說完便原地跑步狀,等待葉老師跟我一起出發。
其實我們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不聽話,不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便是叛逆,所以今日想分析父母說孩子叛逆的背后隱藏了怎樣的心理密碼。
01
說孩子“叛逆”的父母往往內心是不自信的
所謂叛逆,顧名思義,就是反叛的思想、行為……忤逆正常的規律,與現實相反,違背他人(比如孩子違背父母)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
我記得不久前和兒子討論過一個問題,當時我問兒子:“為何我把你的壓歲錢存在你的銀行卡里,你覺得心里沒有喜悅;而你父親把你的壓歲錢給你,讓你自己花。這樣的方式讓你心里很爽?”
兒子說得振振有詞,言之鑿鑿:“雖然這錢都是給我的,但是銀行卡里的錢雖是我的,卻不能花。而老爸把錢直接給我,讓我自己支配,自己花,當然很爽了(這就是自主權)。因為我和你們之間,首先是人與人的關系,其次才是母子或者父子關系。”
兒子的這番言論讓我刮目相看,也讓我惱羞成怒。經過了一夜的輾轉反側之后終于不得不折服兒子的深度。我表揚兒子言辭簡明扼要,思路清晰,內容深刻。
是的,我們任何關系,首先都只是人與人的關系,其次再是身份、角色、地位等關系。
如果我們擺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讓孩子必須執行我們的意愿、理想、想法,那么孩子必然是反抗的。因為孩子首先是人,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和觀點。每個人都想活成自己,不想成為傀儡。
如果孩子不聽從我們的要求,就說成是叛逆,那么只能說我們給自己的無理取鬧或超控找了個合理的借口;或者說當我們的教育理念跟不上孩子成長的腳步時,為了逃避責任而把錯誤推給了孩子。
希望通過孩子來實現自己的理想或者通過孩子的成績優異來證明自己的成功,都是自己不夠自信甚至自卑的表現。
或者說這樣的父母在社會中沒有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所以只能在孩子面前尋找權威,要求孩子全力聽從自己,希望孩子的出類拔萃,以報自己的平庸之恨。
也或者如心理學專家曾奇峰老師所說,年少時自己學習成績很差,希望通過孩子來報當年學習之仇,因此對孩子的學習成績過分重視,也對孩子的言行控制的格外嚴格。
以上都是家長自卑的表現,一個內心充滿自信的家長會知道,孩子和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只能做好自己,作為家長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而然會做好他自己。
02
說孩子“叛逆”的父母,有一個操控型的原生家庭
心理學上說當一個人處在有壓力的環境下,我們通常不會選擇功能性最良好的應對方式,而是選擇我們自己最熟悉的應對方式,而對于我們成年人來說,我們最熟悉的應對方式就是我們被養大的方式中父母(教養人)對待我們的方式。這種最熟悉的教養方式已經根植在我們血液中,長年累月無意識浸染、習得,成為自動化和本能反應。所以我們曾經最討厭父母對待我們的樣子:兇神惡煞、歇斯底里、咆哮如雷、聲高音尖、瞪眼扭臉,在對待自己孩子的過程中,照單全收,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無意間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其實就從花老師的言辭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她的新舊兩種應對方式的矛盾沖突,花老師在陳述的過程中其實多次提到她的教養方式有錯,并且要向我咨詢,但是我說的每一個觀點和提議,她都強烈反對,并且據理力爭。甚至到最后因為辯論不過用“你把你的觀點強加給我”這樣的說辭來攻擊我。
我看到的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她,想改變,又不想承認自己的教養方式有錯。很脆弱,又很固執;非常自卑,又全副武裝,想以兒子的優秀證明自己的卓越;擔心兒子的成績不如意,又充滿強烈的渴望希望兒子與眾不同,出類拔萃;她對自己的教養方式非常不確定,又很想證明自己的教養方式是獨特出色的。
就如我在心理學公眾號上看到一篇好文章《我的公務員老公,拍桌子辭職后,差點活成廢物》里一段極為精彩的描寫:“他極其純粹,又極其貪婪;極其脆弱,又極其固執;極其希望得到重用,又極其討厭官場規則;極其想實現自我價值,又自始自終活在別人的評價里。這種無法自洽的分裂,導致他后來悲慘的命運。”
為何我們會如此矛盾,充滿分裂?因為我們習慣性地只看到問題的表面,想急于解決問題。著名心理學家薩提亞女士說過,行為只是冰山一角,行為背后的感受、觀點、想法、期待、渴望、生命力才是問題的根源,需要真正去解決、去關注、去看到的。
一個連自己都沒有整合、統一,渾身充滿矛盾的人如何去與他人和解、溝通?完全靠著本能和自動化應對方式對待孩子,只會讓孩子重復自己的老路,活成自己討厭的樣子。
想要孩子優秀,首先自己要脫離原生家庭的不正確的固有模式,跳出陳舊的固有念咒。那就需要我們學會自我覺察,情緒是我們心境的晴雨表,可以順著情緒這根“藤”摸到藏在內心深處的“瓜”。問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只有整合自己的內心,看清楚自己的真實需求,我們才能心平氣和地跟孩子交談,說出我們的感受、想法、觀點、期待、渴望,從而傳遞我們充滿愛和能量的生命力。
03
先做好自己,才能做好其他角色
我們可愛的花老師,在學校里多次遇見她很認真向人討教的虔誠樣,但是在我看來她的問題好像從來沒有解決過。因為“我”永遠是問題的根源,“我”的問題沒有解決,其他的問題永遠解決不了。我遇見太多的家長,向我咨詢教育孩子的問題,可在我看來,教育問題是其次,自身問題才是首要解決的。
舉例說明,心理學上說任何人都只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如果我們自己內心充滿自卑,怨恨,創傷,那么我們看出去都是陰暗的,憤怒的,敵意的。中科院心理學博士龍迪女士曾說過,如果我們咨詢師自己內心的創傷沒有處理好,那么我們的心就不會平靜,不平靜的心如何能
- 標簽:愛情公寓2高清下載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