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個方面入手,建設良好班風
一接新班,頓時感覺各種瑣碎的事情撲面而來,大家都建議我一定要抓好班風,可到底該從哪些方面下手呢?
班風建設包含的內容非常多,可以說,班級管理中的每項內容都屬于班風建設,同樣,也決定著班風的形成。
它是班集體的學習狀態、精神面貌、班級凝聚力的集中體現,是在班集體中逐步形成的情緒上、言論上、行為上的共同傾向,并通過思想、言行、風格和習慣諸方面表現出來,包括人際交往、學習和生活的態度和習慣、組織紀律性、環境衛生意識、學習氛圍(學風)等,必須經過長期細致的教育和嚴格的訓練才能形成。
王曉春老師將班風的內涵概括為七個要點:輿論方向、紀律、學習氣氛、人際關系、環境、代表人物和“行為品牌”。
【王曉春專欄】
7個方面入手,建設良好班風
原創作者|王曉春(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
01
輿論方向
在班風中,這是最重要的,因為它體現著這個班學生的價值觀傾向。
比如學校本是學習的地方,班級輿論應該以好學為榮,以厭學為恥,可是也有這樣的班級,努力學習的同學會受到諷刺、打擊,不好好學習的人反而被羨慕。
學校是助人成長的地方,班級輿論應該以自立自強為光榮,可是在一些班級里,卻以倚仗父母權勢為光榮。這些都屬于歪風邪氣。
不錯,現在社會處于轉型期,價值觀趨向多元化,教師不可太古板,但是大的方向還是要把住。世界上無論什么社會制度的國家,都沒有把厭學和倚仗父母作為孩子優點的,對這些問題,班主任必須立場堅定。
02
紀律
很多人以為紀律越嚴明班風越好,我是不贊成的。看一個班的紀律,主要應該看基本情況,不應要求過嚴過細,特別要看該班紀律中自覺紀律的含量如何。要知道,紀律是一把雙刃劍,既能幫助學生發展,也能阻礙學生發展。
03
學習氛圍
學習氣氛當然是班風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學校不學習,學校就名不副實了。但是,什么樣的學習氣氛才是好的,大家看法卻未必一致。
在許多教師的心目中,好的學習氣氛是這樣的:我讓你學什么,你就學什么,而且賣力氣;我不讓你學的東西,我不讓你干的事情,你就看都不能看,想也不能想;人家做10道題,你做20道,人家玩1個鐘頭,你只玩10分鐘;我什么時候看見你,都發現你處于用功狀態,令人欣慰。
班級里有這樣的學習氣氛,好嗎?不一定。這雖然比公然厭學要好,但這是被動的學習,奉命學習,給老師學習,傻學習。我們需要的真正好的學習氣氛是自覺學習,主動學習,有興趣的學習,高效率的學習,而且不能局限于課本。
所以,看一個班級的學習氣氛,光看表面是不行的,光看成績也是不行的,要綜合分析,要注意學生的感受和他們真實能力的提高,尤其要看創造性。
04
人際關系
班級人際關系指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一般說來,這兩種關系中,師生關系是主要的,特別是班主任與本班學生的關系,更重要。
師生關系僅憑感覺和印象就能有所了解,但是要真正了解,還是要到學生中去調查,學生的感覺才是最重要的。有些班級的學生對班主任非常尊重,雙方關系看起來很融洽,其實背后學生說班主任壞話的很多;有些班級的學生對班主任似乎不大禮貌,甚至常常頂撞班主任,但是你到學生中去仔細詢問,卻可能發現學生對班主任評價并不低。所以,看師生關系不可只看表面現象。
還有就是生生關系。學生之間的關系,相對地說,比較容易看清楚,假象較少,你只要注意誰經常和誰在一起,就能大致看出班里有多少個小群體,他們之間大致是什么關系。
一般班主任觀察班級學生關系,側重于是否團結一心搞好班集體,是否互相幫助抓學習,這當然也不能算錯。但是,請注意,站在學生個人的角度,他與某個同學做朋友,與另一個同學不相往來,與第三個同學有過節,少有從班集體進步、從班主任工作任務的角度出發的。
也就是說,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主要取決于他們的個性與價值觀,而不是班主任的主觀愿望和工作任務。班主任看待學生之間關系是“任務視角”,而學生看待人際關系則是“私人視角”,如何找到這二者的結合點,需要班主任有高超的教育藝術。許多班主任不顧學生的個人感受,一味地要求學生“萬眾一心”,就會碰很多釘子。
05
環境
環境與人是相互影響的,人造就環境,環境也可以造就人;改變人可以改變環境,改變環境也可以改變人。“環境育人”的提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們觀察和影響班風,可以從教室環境入手。教室是否整潔,學生物品如何擺放,公物保護程度如何,標語內容怎樣選擇,標語如何懸掛,黑板報有什么內容,等等,都可以透露出班風的信息甚至班主任的個性。
比如,有的班主任很重視在教室內擺花,有的就不主張這么做;有的班級勵志標語很多,甚至每人桌上有個小標語牌,有的班級標語就很少,多的是學生的作品。有不少班級在最顯眼的地方公布學生的考試分數,這個學校的校長或者這個班的班主任大概就是應試主義者。
我聽一位高中班主任說,他曾經發動學生每人寫幾句最想說的話,然后在教室后面辦一個專欄貼出,稱之為“發泄墻”,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個班的班風是比較時尚、開放和民主的。
06
代表人物
一個成熟的群體,一個形成團體文化的群體,往往會產生一個或幾個代表人物,他們身上最充分地體現了這個群體的精神風貌,他們就成為這個群體的標志、旗幟。
比如,雷鋒、“鐵人”王進喜、百貨大樓的售貨員張秉貴、淘糞工人時傳祥,等等,都是他們所在團體之精神的杰出代表。
一個學校、一個班級也有類似的情況,形成校風和班風之后,就可能出現代表人物。這個人物如果被大家認可,那就說明班風比較成熟了。
班風的代表人物可以是班主任,也可以是某個學生,關鍵是能否被公認。如果班級隆重推出一個學生(比如中考、高考成績拔尖,或者參加全國比賽獲獎,或者被傳媒熱捧),本校本班學生私下并不認可,那就說明這個班的班風并不成熟,或者該人物其實不能代表這個班。我們考察一個班的班風,打聽一下該班的名人是誰,多數同學對他評價如何,也是一個重要方法。
07
“行為品牌”
如果說“代表人物”是班風的“代言人”,那么“行為品牌”則是班風的“商標”。
成熟的班風是有特色的,它必定有一些和其他班不一樣的地方,包括活動、習慣、禮儀,等等。也就是說,成熟的班風往往有自己的“強項”、“一招鮮”作為“行為品牌”。
比如,有的班級班會搞得特別好,有的班級體育活動多,有的班級文藝活動多,有的班級學生對教師特別禮貌,有的班級學生個人衛生特別好,有的班級學生特別愛讀書、好幾個人在報刊發表文章,有的班級學生動手能力強、有些小發明,有的班級學生熱衷公益活動,有的班級學生特別孝順父母,等等。
我多年前曾經教過一個班,這個班的學生特別喜歡寫字,休息時間也往往有不少同學在寫,結果這個班學生寫字的總體水平明顯高于同年級其他班,成為一種班風。
我還曾經見過一個班,學生中唱歌走調的人比例很大,恰好其班主任唱歌也走調,所以他們班唱起歌來總是驚動一方。有趣的是,他們還特別愛唱,有空閑就唱,而且大家都很賣力,情緒高昂,結果成了該班的品牌。盡管他們唱得并不藝術,但是外班同學還是很羨慕,因為人家很快樂。
這就告訴我們,一個班至少要在某個方面很突出,與眾不同,而且被本班學生認可,外班學生承認,才能形成班風,若處處與其他班相同,即使樣樣做得不錯,也談不到班風。與其他班級不一樣之處,才是班風。
所以,要了解一個班的班風,還可以向其他班級同學打聽,學生往往能三言兩語概括平行班的特點。比如說,“三班學生能說”、“四班學生厲害”、“五班學生是追星族”,這其實就是口碑,是民間的班風評價,往往很有參考價值。
本文節選自源創圖書《做一個老練的新班主任》,熊華生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標題為編者自擬,源創圖書授權發布
(點擊小程序卡片可購買圖書)
聯系人:胡老師
- 標簽:天津游戲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