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作業效率不高,怎么辦?
【沈磊專欄】
孩子在家作業效率不高,怎么辦?
原創作者|沈磊(江蘇南京市致遠初級中學)
本文首發“ 沈磊的班主任手記 ”,原創作者沈磊老師授權校長傳媒發布
最近我們班出現了幾位自我留堂的學生。他們放學后不急著回家,給自己加了一節“自習課”,說在學校寫作業效率更高。
在家寫作業效率比在校低,這并不是家長和孩子的新困惑。以往都是家長更煩惱,他們焦慮、甚至抱怨孩子在家做作業的低效。這一次,當我的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并開始尋找方法進行調整了,教育的契機就到了。
(感謝自習成員之一的銘岳無馬賽克出鏡)
孩子自身想提高作業效率,有多種原因。從外因看,客觀上隨著作業量和作業難度的增加,孩子的作業用時增長,休息和娛樂時間減少、有些甚至影響睡眠,所以想要加快; 從內因看,主觀上隨著目標的明確和計劃的制定,孩子希望自己能提高效率,在保證校內作業的情況下,有更多時間進行自主復習和拓展。
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孩子所在年級越高,越有提高作業效率的主觀需求,這是非常積極的成長需求。
家長可以做什么來配合孩子解決在家做作業效率不如在學校呢? 我想給出三點建議。
01
調整臥室或書房的空間環境
首先讓我們想一想教室和家在物理空間上的差異。
教室環境沒有裝飾品,墻體上貼著的大多是學生作品,視覺內容簡單、聚焦學習過程和成果展示。室內燈,光線柔和、不刺眼。學生的課桌上,通常只放當堂課的學科材料和文具,無其他雜物。 這樣的環境指向專注學習和深度思考,沒有干擾項就更容易集中孩子的注意力。
家里的書房或臥室大多有色彩鮮艷的墻面,花紋與暗格多樣的墻紙;手邊隨手可得自己喜歡的玩具、游戲周邊產品、偶像明星海報等;書桌上不僅擺放著水杯,還有可能放著果盤、甚至零食。 這樣的環境是為生活服務的,舒適、放松,營造家庭氛圍是主要目的。
所以,當我們回到家以后,我們都會自然而然的放松身心,而放松帶來的是動作和思維的放緩、注意力的分散、機體趨向休息。 這樣的放松感很正常,因為家庭就是生活的場所。
想調整家中寫作業的空間環境,可以這么做:
1. 書桌留白,書本隨手可得。把孩子做作業時視線所及范圍內的布置盡可能簡單、無干擾。桌上最好不放其他物品,因為寫作業時本身就會擺放很多書籍、作業本。可以放一個水杯,但不要經常喝水。書桌旁邊可以設立書架或書簍,隨手有書可翻閱。 這樣做有助于培養孩子寫作業時專注的習慣和品質。
2. 墻上掛一塊白板或布置一面貼紙墻。這樣的墻面有助于拆分作業過程,引起可視化評價。孩子將作業內容、時間安排、進程計劃、自我評價等內容自行設計,張貼出來;也可以將需要用到的公式、概念、新積累的生詞寫在板子上。 這樣做有助于形成孩子自己的學習風格。
(家長和老師一定要跟進孩子在白板上設定的內容)
3. 擺放1-2種時間管理的小物件。時間的拆分和管理是影響孩子作業效率的重要因素,通過設置鬧鐘,定時、限時完成作業,讓孩子對“時間”有概念,效率自然就高了。 這樣做還有助于促成孩子積極的自我暗示。
02
優化孩子寫作業時的心理環境
再讓我們想一想孩子在校寫作業和在家寫作業的心理狀態。
在校寫作業,有老師的指導,有同伴的互動,想偷懶的時候還會有老師的督促,有班集體學習氛圍的影響。所以在校寫作業既有動力、也有壓力。
在家寫作業就不同了。累了,想休息;渴了,要喝水;時而站起來走動,時而還想玩玩手機;遇到難題更容易出現逃避心理,或者就想到網上去搜答案。 行動上的磨蹭和心理上的回避,降低了寫作業的效率。
想優化孩子寫作業時的心理環境,可以這么做:
1. 強化動機。老師布置和批改作業是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所以我們特別希望通過有效作業反饋出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在后面的教學中進行調整。孩子們通過完成作業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鞏固學會的,發現沒學會的,在后期的學習中主動補缺。 明白作業的動機,就會對作業有積極的態度。
2. 管理時間。按照學校作息,設定40
- 標簽:孫楊解禁后奪冠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