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国精品在线观看-岛国精品在线-岛国大片在线免费观看-岛国大片在线观看完整版-日本老师xxxx88免费视频-日本久久综合网

您的位置  孕期分娩  孕期生活

朱永新:好教師是生命的英雄,好父母是人生的導航員

  • 來源:互聯網
  • |
  • 2021-04-13
  • |
  • 0 條評論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標題:朱永新:好教師是生命的英雄,好父母是人生的導航員

朱永新: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

好教師是生命的英雄

教育的關鍵是什么?有人說是制度,有人說是經費,有人說是技術……橫看成嶺側成峰,每個人都能從不同角度看出不同問題并給出不同答案。我則一直堅持,教育的關鍵在人。 真正決定教育品質的,永遠取決于講臺上的那個人。其他一切,無論制度、經費、技術還是其他,真正的目標都應該是創造條件,更好地為人服務,為教師服務。一位好教師,必然會創造出美好的教育。

什么是好教師?可能每個人心中的標準并不完全相同,不同的時代人們也會給出不同的答案。 牢記當下好老師之“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

如何成為一名好教師?十幾年以來,在新教育的踐行當中,我和新教育同仁不斷追問探索著。在網絡上和學校中,我也不斷遇到一些一線教師為這問題而感到苦惱。我的新著《致教師》問世,這是一部經過十幾年的行動醞釀,經過近三年的梳理打磨而成的作品。在這本書中,我以書信的體例,試圖回答如何才能成為一位好教師的問題。

我認為, 要想成為一位好教師,必須具有理想信念,必須具有專業技能,必須具有仁愛之心。其中,理想信念是成為一位好教師的不竭動力,專業技能是成為一位好教師的實踐途徑,而仁愛之心與道德情操,其實是一個問題的微觀與宏觀兩方面,是成為一位好教師的幸福源泉。

找到理由

要想成為一位好教師,首先需要找到自己做教師的理由。

理由,當它足夠深刻地烙印在自己心上時,就是一種理想信念,會像燈塔一般指引方向,又像鐵錨一般讓人在紛繁蕪雜中能夠篤定。

教師作為一種職業,就像其他職業一樣有著自己的特殊性,有著優點和缺點。如果我們僅僅為了職業的優點而來,比如為了能夠有寒暑假、收入有保障而來,我們就把目標簡單定位在了衣食無憂上,這談不上錯誤,只是,取法其上得乎其中,給自己進行這樣的定位,就會失去這份職業的價值感與意義感,最終必然導致自己放松自我追求。

但是也要注意, 一味強調教師的奉獻,強調以苦為樂的犧牲,也會動搖這一職業的現實根基。這種做法不僅會讓更多人才止步于教育之外,也很難讓教師產生普遍的自我認同。

為什么做教師? 我想,或許我們還可以找到其他的理由。比如,為了幸福。幸福是人類的永恒追求,教師當然也不例外。

作為教師,注定了我們不能成為經濟上的大富翁,擁有豐厚的物質財富。但作為教師,我們在一份基礎的物質保障之上,可以因為自己的成長而直接使學生們有更好的發展,從而收獲一種精神上的富足和愉悅。這種幸福感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

一個厭惡教育的人,肯定不可能成為好教師。一個能夠從工作中發現幸福的教師,肯定會更樂于投身于教育之中。天長日久,已經收獲的幸福就會成為一種前進的動力,激發自己創造更多的幸福。

提升專業技能

要想成為一位好教師,其次需要不斷提升專業技能。

之所以不說專業知識而說專業技能,是因為對今天的教師而言,僅僅掌握知識,還遠遠不夠。

一方面,信息化背景下,知識很容易獲取,以前那種教師壟斷了知識,受教育者必須被動接受知識的關系已經不復存在。更何況如今已經進入了后喻時代,在各種高科技的傳播下,學生掌握某些新知識新技能的速度比教師還快,這種文化反哺是教師必須面對的時代特征之一。所以, 教師應該擁有的專業技能是復活知識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對學生們“授之以魚”的過程中實現“授之以漁”的目標。

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時代背景下,思想的多元化、生活的多面性,導致教師在教育中所遭遇、所面對的問題,越來越復雜。如果僅僅掌握了知識,而不能將知識轉化為智慧,不能掌握相應的方法和技巧去處理,很可能會出現教師越賣力、教得越吃力的狀況。在極端情況下,這種做法甚至會造成師生之間的矛盾,最后讓師生雙方都深受傷害。

因此, 好教師立足于教室,一方面要有擔當,關上教室的大門,我的教室我做主;一方面要永遠敞開心門,樂于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樂于分享自我的成長所獲,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提升,將一線經驗完善豐富為教育智慧,在自己的工作領域逐漸成長為專家。

仁愛之心

要想成為一位好教師,同時需要有一顆仁愛之心。

如果說專業技能是教師的智商,那么仁愛之心則是教師的情商。仁者愛人?鬃釉洶选凹核挥鹗┯谌恕焙汀耙延⒍⑷,己欲達而達人”作為仁的主要內容。 因愛人,而互愛,教育從而擁有了生命的溫度。

對教師自身而言,人生沒有彩排,每一刻都是現場直播。一顆仁愛之心會保證老師良好的生命狀態,會確保專業技能的正常發揮。

對學生而言,真正的教育不僅發生在課堂上,同時發生在師生交流的任何一個時刻,仁愛之心是生命對生命的灌溉,精神對精神的濡染。

同時,每個人周遭的小環境,會對每個人的世界產生深刻的影響。 當一位教師擁有仁愛之心,生命就會如同一輪太陽、一彎明月,遇到難題就會向內求索答案而不是向外推卸責任,這種心態必然會影響到周圍的人,就會在天長日久中形成正向的循環。

我相信,沒有人不愿意成為美好的人。所有教師在走上工作崗位的第一天,都希望自己會成為一位好老師。只是,教師是一個蘊藏神圣于平凡之中的工作。三尺講臺,無數雜務瑣事,匆匆忙忙中很容易度過一天又一天,匆匆忙忙中也很容易顧此失彼,荒廢了年華。

這種時候我們必須認識到,處于同樣的環境下,狀態是否積極將導致結局的不同。哪怕是處于不利的環境下,也只有對人之愛才能更好地激活自身的潛力,才會出現把不利化為有利的可能。這樣的教師,這樣的努力,這樣的生命,又怎么會奏不出一曲宏大的交響樂呢?

好家長是人生的導航員

家庭教育從經驗走向科學,正在經歷一個從個體到集體、從感性到理性、從未經檢驗到經過檢驗、從有對有錯到基本正確的變化過程。其中大數據、腦科學和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很多啟示。

1

科研數據顛覆經驗常識

對家庭教育而言,科學和經驗有著很大的不同,大數據有時候會顛覆我們根據經驗所得出的結論。《中國教育報》曾經報道過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2014年對北京、黑龍江、江西和山東四省市2萬名小學生家長和2萬名小學生進行的家庭教育現狀調查,結論是學前班不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擇校并不能帶給父母期待的效果、課外班不能提升孩子的成績。

根據經驗,大部分父母都認為孩子早一點兒上學有好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 大數據研究卻發現,是否提前上學、上不上學前班,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沒有顯著影響,這說明把孩子拼命往學前班趕完全沒有必要。

很多父母認為擇校很重要,幾乎每天都有人請我打招呼幫孩子進好學校,北京的學區房房價也因此居高不下。但大數據研究結果卻告訴我們,成績優秀的學生中,擇校生和就近入學的學生并沒有顯著差異,擇校的影響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從媒體報道也可以看出,卓越的學生,出自普通家庭、普通學校的比出身名門的多,比我們想象的多得多。

現在幾乎沒有孩子不上課外班,父母糾結的是班上的學霸都在上,我們不上怎么辦?但調研數據卻證明課外班并不能整體提升孩子的學業水平。當然,個別經驗和案例不支持這一調研結果,有的孩子可能更適合一對一的學習方式,但統計學意義上的大數據分析整體上來講是科學的,父母不要指望用上課外班來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

2

幫孩子成就最好的自我

從腦科學研究的角度看,3歲以后,人的大腦建立神經突觸的情況已經與成年人區別不大,可見 大腦成長的重要階段都在家庭環境中,家庭信息的豐富程度對孩子成長的幫助和影響很大。

心理學研究的一些經典實驗也給了家庭教育有益的啟示。比如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1968年在一所小學進行“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他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學校并叮囑他們務必保密。其實這些學生是隨便挑選出來的,但八個月后奇跡出現了:名單上的學生個個成績有較大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欲旺盛,更樂于和別人打交道。 這個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證明:父母、老師的期待和信心,對孩子會產生不一樣的影響。

新家庭教育的目標是“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完整”就是成為最好的自己,是意味著身心的完整、家庭和學校共育的完整、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的完整、發揮能量和挖掘潛能的完整、張揚個性的自由和遵守秩序的自律的完整。

3

教育方法要從經驗走向科學

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可以簡單地歸納為“三要三不要”: 要陪伴、要積極、要垂范,不要極端、不要攀比、不要專制。

要陪伴。從空間和心靈上陪伴孩子是家庭教育最好的方法,有父母陪伴的孩子的生活和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的生活完全不一樣。父母跟孩子共讀共寫共同生活,建立起共同的語言 、共同的密碼、共同的價值、共同的愿望,這種陪伴是相互影響的過程,是父母向孩子學習的過程,也是父母跟孩子建立終身聯系的機會。

要積極。要注重養成孩子積極的人生態度,要鼓勵為主,讓孩子學會悅納自己。即使孩子某些方面不如別人,父母也要悅納孩子、鼓勵孩子。孩子的成長空間是無法想象的,你給他多大空間,他就有多大舞臺;你在多大程度上相信他,他就能演繹多大的輝煌。 一定程度上,是父母的期待和鼓勵直接造就了孩子的未來。

要垂范。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每個孩子身上都有父母的影子,父母抱怨孩子其實是在抱怨自己,因為孩子是在你的教育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跟你在一起的時間遠遠長于他跟老師在學校里待的時間。所以, 父母的人生態度非常重要,你怎樣孩子就怎樣,你成長孩子就成長,你發展孩子就發展,你幸福孩子就快樂。

不要極端。要避免撒手不管和管得太多這兩種極端。很多父親拼命為家庭賺錢,把孩子交給媽媽;很多媽媽也是工作狂人,孩子就交給爺爺奶奶。這種撒手不管的態度是要不得的。管得太多就是不給孩子留成長需要的空間和時間。孩子放學就進入補習班,周末進各種課外班,完全沒有自主發展的可能性。孩子一定要有屬于自己的時間,一定要讓他學會自己做計劃,長大后他才會安排自己的人生。被父母帶著走、抱著走、捆著走的人生是走不遠的。

不要攀比。做父母的很難不把孩子和自己相比,我也曾經對兒子說你要是有爸爸一半的勤奮就好了。其實我的孩子很聰明,但我總覺得他不夠勤奮,希望他能像我一樣。但他們跟我們不一樣,他的人生價值有自己的標準,用我的標準去要求他不現實,用我的目標不斷地刺激他也不對,讓他成為他自己,讓他選擇自己的道路,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專制。父母都覺得自己天生比孩子高明,總喜歡說你的血肉都是我給的,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你當然要聽我的安排。 其實父母的經驗并不一定是對的,每個孩子都有一條屬于他自己的道路,都有一把打開他自己真正身份的鑰匙。父母的責任是用心發現自己孩子的唯一性和可能性,為孩子的成長鋪平道路,呵護他,助推他更好地成長。

本文由“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編輯推薦,節選自《朱永新說教育》,北師大基礎教育教材(ID:bsdjcjy)亦發布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聯網,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對其真實合法性負責。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告知,本站將立刻處理。聯系QQ:1640731186
友薦云推薦
熱網推薦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