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法出臺引中醫熱哪些疾病適合看中醫? 葫蘆里
中醫和西醫可謂各有所長,如果盲目地只認準一種療法,就有可能耽誤病情。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一生病就犯了難:我是該看西醫呢還是該看中醫呢?
近日,《中華人民國中醫藥法》終于出臺,引發網友熱議。但不少人有疑惑,都說中醫是瑰寶,可究竟哪些疾病適合看中醫呢?
濕疹、蕁麻疹、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一般屬于免疫功能紊亂。由于免疫系統具有牽一發而動的特點,用西藥很難找到針對性,往往只能免疫功能,停藥后容易反復。
而中醫是跳出局部從整體來調節,認為過敏是由于正氣相對不足,入侵造成的,治療是輔助正氣,排出,簡單治療即收到良好的效果。
婦女痛經、月經不調、功能性出血、不孕、更年期綜合癥、妊娠期、產后疾患如嚴重的妊娠反應,產后無乳、回乳等宜看中醫。
因中醫中藥治婦科病,用藥謹慎,可以避免不良的用藥副作用給孕產婦、嬰兒帶來的危害。中醫中藥治療婦科疾病既治標又治本。
如慢性胃炎、腹脹便溏等,一般病程較長,機理比較復雜。西藥多為單成分,不如中藥個體化治療(一人一方)更容易貼近病情。
中醫認為脾主升,胃主降,用中藥幫助調節脾胃升降,必要時配合疏肝,能很好地調節消化系統疾病。
現在流行一種說法:“感冒了不用治,治和不治都是七天痊愈”。之所以很多醫生這么說,是因為西醫對治療感冒還沒有特別有效的手段。如果是細菌造成 的,可以用抗生素;如果是病毒染,基本上就靠等待了。
但如果用中藥辨證治療,可能一兩天就會痊愈。 另外,咳嗽、扁桃體炎、支氣管炎等疾病也適合中醫治療,可以避免使用抗生素。
有些人平時容易出現疲勞乏力、精力不足、頭暈目眩、口臭、便秘、心情煩躁等癥狀,雖然上很不舒服,但是經西醫化驗、拍片檢查卻發現不了明顯的器質性異常,這些也是中醫擅長的領域,可以針對這些癥狀選藥,做到提早治療,防止病情加重。
兒童尤其是幼兒有病時,不但幼兒無法對病情表述,就是家長往往也很難準確地陳述病況,而中醫兒科可采用望、聞、問、切的傳統方法,加上現代化的化驗檢查,經過綜合分析,可準確診斷病情,并對癥下藥。
各種腫瘤手術化療后和癌癥晚期,中醫治療可協助恢復或延長期,提高質量;陽痿、遺精、少精、死精、女性不育、陰冷、神經官能癥、面癱、、脫發、牛皮癬、白癜風等疑難病若看中醫可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療效。
提到急癥,很多人會先想到看西醫,潛意識覺得中醫就是個“慢郎中”,事實上中醫在看急癥上也有自己的看家本領。這也是中醫經常作為運動員隊醫出現在奧運會的原因之一。
由病毒、細菌感染所致的急性發熱,中醫稱為“外感高熱”。可根據癥狀在醫生指導下選用張仲景《傷寒論》中的麻黃湯,出汗后可退熱。
在戶外出現骨折,也可通過中醫的手段進行應急處理。可內服七厘散、云南白藥等中成藥,用以止血和減輕疼痛,同時要盡快送往醫院,交由醫生處理。
中醫在治療痢疾等腸道傳染病方面也有一定特色。中成藥可選擇葛根芩連顆粒、古方葛根芩連湯、白頭翁湯等,都是治療痢疾非常有效的方劑。
如果您有下面癥狀或者遇到這些診斷,那么西醫醫生實際上就是不覺得您有問題。但假如您覺得其中有某個癥狀太難受了,或特別想把這病看好,西醫又長時間不能拿出有效治療方案,那么,您就應該快點看中醫了。
1. 舌苔的薄厚顏色,四肢冰涼,口水多少,一貫的某些性格變化(變急躁、喜靜等),喜吃涼還是喜吃熱,不明顯的疲勞,夜間多夢等。
2. “你沒什么事,注意壓力別太大,回去多休息,不要熬夜,不要喝酒,不要喝咖啡,不要有心理負擔。我給你開一些調節神經的藥,再開一些止痛鎮定和滋補保健的藥。”
牛奶、花生等含脂肪多的食品容易使你的舌苔變得白膩;楊梅、烏梅等,容易使舌苔變黑;咖啡、橘子以及維生素B2等,可能使舌苔變黃;就診前剛喝熱飲,可使舌質變紅。都不利于中醫“舌診”。
酒、辣椒等屬于熱性,使氣血運行加快,舌質變紅,舌苔減少,脈搏增加,影響對疾病的診斷。
飯后不但脈多洪緩,而且舌變薄,舌質變紅,加上有些食物容易使舌苔變色;這樣會導致醫生誤診(就診最好在飯后1小時),最好清晨就診,不用刷牙。
有些人認為,這次病好了,可以把方子留著,以備將來癥狀再次出現時使用,或者看到別人跟自己的病情類似,便將別人的處方拿來自己用。這是不正確的。
很多疾病的治療需要一定時間,而頻繁更換醫生只會造成治療的重復。一般的慢性疾病,如果治療1—2個月后仍無明顯效果,可以考慮另選大夫,但一定要將以往的病歷或處方保存好,以便讓醫生了解您的治療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