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暑降溫也是一道民生考題
從7月7日開始,我國北方大部地區持續熱浪襲擊。10日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高溫預警。預計未來3天,華北中南部、西北地區東部、部、新疆等地有35℃以上高溫天氣,部分地區最高氣溫可達37—39℃,局地可超過40℃。11日起至19日,預計北方高溫范圍將持續擴大。(7月11日央廣網)
高溫天氣持續,令人叫苦不迭,有關防暑降溫的話題也持續升溫。事實上,2012年7月修訂的《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已對高溫補貼、工作時長、工傷認定、降溫措施等核心內容,從法律上進行了明確界定與規范,強化了執行力與責任追究,以此杜絕高溫災害給人們造成的,既體現了國家對勞動者最大的關懷和尊重,又可以檢測地方關注民生溫度的。
針對最近的高溫天氣,有關部門要嚴格監督落實管理辦法,采取積極措施為市民防暑降溫,尤其是很多室外崗位,譬如建筑工人、交通、環衛工人等,長期在高溫下從事高強度勞動,高溫補貼等權益必須及時跟上。甚至隨著高溫天氣持續,高溫補貼時間也可以適當延長、標準適當調高。
真正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勞動者擁有的其他高溫權益同樣不容忽視。比如,用人單位要充分考慮天氣對員工工作的影響,尤其是對于那些需工露天工作的行業來說,一定要從具體的工作流程編排、工作細則實施等方面盡量多為員工考慮,調整工作時間,避開最高溫作業,在員工不被高溫所傷的前提下,工作生產環節和經濟效益不受影響。
當然,落實防暑降溫措施,不能指望用人單位自覺,關鍵是勞動保障部門要負起監管職責。同時,也不必把落實成本讓企業一力承擔,可以通過減稅、減費等綜合優惠政策措施,創造條件、助力企業不折不扣落實高溫津貼發放。
除此之外,最容易讓人忽視的是,高溫權益不僅是勞動者的權益,也是所有的權益,公共服務也要盡可能為百姓避暑降溫創造條件。比如,在無法使公交車都變成空調車的情況下,在車上多裝幾臺電風扇、放幾桶冰塊;餐館飯店在客人到來之前就把空調打開;商場超市除了供應冷氣外,再添置一些可以坐下來休息的設施;有條件的城市也可以將防空洞,變成市民的免費納涼點。尤其值得提醒的是,農村的防暑降溫同樣不容忽視,有關部門應指導農民做好高溫下的防護,及時向農民消暑知識、保健常識,增強他們的意識和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