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么判斷0-1歲寶寶吃飽沒有?寶寶每天需要喝多少奶?
對于母乳喂養的寶寶,如果寶寶稍有不舒服媽媽就以喂奶方式來安慰,那么久而久之,寶寶就會把吸母乳當成是一個慰藉。這不但了按需喂養的意義,還容易使寶寶因為營養過剩變成胖寶寶?蓜e覺得小孩子胖點兒沒事啊,肥胖兒童遠期的健康隱患很多呢。
寶寶哭鬧時,家長可以把彎曲的手指放在寶寶的嘴角碰一碰,如果寶寶把頭轉到手指這一側,且做出要吮吸乳頭的動作,那么就說明寶寶可能真的餓了。如果寶寶并沒有做出吮吸動作,反而把頭扭開或左右搖晃,那就說明寶寶并非因為饑餓哭鬧,很可能是困了、需要換尿布或感覺無聊了,總之啥原因都有可能,但唯獨不可能是餓了。
如果寶寶吃不飽或是不及時的話,那寶寶的大便可能會發綠且偏稀,這時可以適當給寶寶增加奶量或延長喂奶時間。而如果大便顏色和性狀都正常(通常母乳喂養的寶寶便便呈金并偏稀、人工喂養的寶寶便便呈淡或黃棕色,較為粘稠、混合喂養的寶寶便便呈膏狀的淺鵝),那就說明寶寶吃得很飽,家長不用心驚膽戰啦!
如果寶寶大聲哭鬧,在吸吮媽媽乳頭時猛吸并且大口地吞咽奶水,那就說明寶寶真是餓著了。但如果寶寶只是含著乳頭,吮吸不是特別用力,且容易被周遭的事物分散注意力,那說明寶寶不是特別餓,只是想尋求安慰。
總而言之,按需喂養需要的是媽媽和全家人細心的觀察,理解寶寶的語言,了解寶寶真正的需求,而不要把餓和難受、孤單、困倦等感覺混淆,更不要試圖用喂奶去撫慰孩子遇到的所有不愉快。
在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2016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嬰兒配方奶是不能純母乳喂養時的無奈選擇。固然母乳是寶寶最好的食物來源,不過必要情況下的混合喂養既能讓寶寶吃到母乳,又能他生長所需的總奶量。
正確的方法是:混合喂養的寶寶每一頓奶都應該先吸吮媽媽的乳房,直到寶寶主動表示不吸了,并且可能會哭鬧起來,這就代表媽媽的母乳沒有了。這時,家長再給寶寶沖調一定量的配方粉。這樣做的好處是通過寶寶頻繁的吸吮刺激媽媽泌乳,在日復一日的刺激下,媽媽的奶量很有可能還能回升哦!
一開始,混合喂養時配方粉的量的確容易不好掌握,但是家長每次可以多沖調一些,如果寶寶幾次都沒有喝完,家長就可以通過觀察剩余量,知道寶寶每次需要多少量,下次為寶寶沖調奶粉時心里就有數了。反之,如果寶寶這次把奶全喝完了,還表現得意猶未盡,就說明沖調的奶粉有點少了,家長下次要為寶寶多沖些。
對于配方粉喂養的寶寶來說,很多家長在給寶寶喂奶時都喜歡按配方奶粉說明書上的量給寶寶喂養。比如:說明書上讓寶寶這個階段吃100ml的奶,那家長就一定要給寶寶吃100ml,少1ml都不行,生怕寶寶因為吃的奶量不足而造成營養不良,從而影響生長發育。
其實是不一定的。配方奶的包裝上推薦的使用量只是作為參考的平均值,不同的寶寶食量有大有小,就算是同一個寶寶,也會出現有時吃得多、有時吃的少的現象。如果寶寶的食量稍稍高于或低于推薦量,那也沒關系,通常10%-20%內的差距不會帶來大影響。所以,媽媽沒有必要特別嚴格地要求寶寶每次吃多少,寶寶自己吃飽了自然就不會再吃了。
很多家長都很糾結這個問題,其實只要做到按需哺乳,學會判斷寶寶饑餓和吃飽的信號,不用太在意奶量,不同寶寶的吃奶量是不同的,就像咱們每個大人的飯量都不一樣,無需拿自家寶寶與別人家的寶寶作比較。
與其說家長關心的是寶寶需要的奶量,還不如說大家關心的是寶寶吃多吃少會不會影響發育。其實,做這個判斷不要以家長認為寶寶應該吃多少為基礎,也不要跟周圍其他寶寶的食量相比,而是要觀察寶寶的成長發育過程。
只要寶寶生長發育過程在生長曲線的正常范圍內一直平緩地上升,那即使他一直比別人吃得少也沒關系。但是如果寶寶的生長曲線短時間出現大的波動,或一直超出正常范圍,就要咨詢醫生了,看看是否需要調整他的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