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寶寶0-6歲標準身高體重表
寶寶出生后,生長發育正常嗎?通常,寶寶頭圍、身高、體重是衡量和判斷寶寶生長發育是否正常的一項重要指標。
足月兒身長平均為50厘米,出生后第一年大約增長25厘米,所以一歲時大約是75厘米;以后每年大約平均增長5厘米,因此2—12歲以后小兒身長(厘米)=年齡×5+75(厘米)。凡身高超過標準10%或不足10%者就算不正常。
新生兒出生在醫院有專業的醫生測量,之后可體檢時測量,也可在家自己定期測量,測量時注意以下細節:
2、如果在冬天測量,為了不讓寶寶著涼,可以讓寶寶先穿衣服稱,然后再估計衣服的重量,減去其數值。
測量嬰兒身高,最好由兩個人進行。一人用手固定好寶寶的膝關節、髖關節和頭部,另一人用皮尺測量,從寶寶頭頂的最高點,至足部的最高點。測量出的數值,即為寶寶身高。
方法:在寶寶熟睡時,把一本書輕輕抵住寶寶的頭;然后將寶寶的身體放平直,在用一只手按直寶寶的同時,另一只手將另一本書抵在寶寶的腳掌后;最后把兩本書都立穩后,將寶寶輕輕移開。這時兩本書的距離就是寶寶的身高了。
嬰幼兒的身材高矮、體質強弱以及發育狀態受其父母的遺傳因素影響很大。如果父母身材高大,體格健壯,沒有疾患,嬰幼兒的生長發育就有了較好的基礎。如果父母體格不佳,有遺傳性疾病,嬰幼兒的生長受到負面影響的幾率就高。
但遺傳因素又不是絕對不能改變的,例如:通過鍛煉、注意營養和加強疾病的預防,是可以在原來的生物遺傳基礎上改善和提高,使孩子得到正常生長發育的。
因為寶寶的身高受遺傳的影響較大,所以從父母的身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寶寶以后的身高,公式如下:
母親在懷孕和哺乳期間的保健和營養直接關系到嬰幼兒的生長發育狀態。懷孕和哺乳期間要注意營養,并注意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特別是傳染病。
營養對體格發育,特別是對體重的影響很大,而且年齡越小影響越大。因為寶寶生長發育快,所需要的食物在質量上也要比的要求高。營養因素主要是指營養物質的充分供給和合理的喂養方法。
要重視孕期保健,保障孕婦有充足的營養;對嬰兒盡量采用母乳喂養,并作好輔助食品的添加;要改善嬰幼兒的膳食營養,重視早餐的質量。
人體生長激素的分泌一天24小時內是不平衡的,其分泌量睡眠時高于時。睡眠不足會影響孩于長個兒,一般要求初生小兒每晝夜睡20小時,2~6月時為15~18小時;6~18月時為13~15小時;18月~3歲為12~13小時。
孩子每天所需睡眠時間,個體差異較大,如果有的孩子睡眠時間較少,但、情緒和生長發育正常,也不必。
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骨骼的營養,使骨骼生長加速,骨質致密,促進身長的增長。
3~4個月前的孩子,每天應俯臥數次,以促進活動,并應隨著月齡的增長,及時培養翻身、爬、站、走等基本能力。
孩子不應過久地抱著或坐著,孩子抱著不便于活動,久坐會影響下肢發育。孩于學會坐后,常常不愿學翻身和爬
嬰幼兒應該生活在良好的中,有新鮮的空氣和充足的陽光,再結合鍛煉和營養,小兒的生長就較快。一年四季中,一般是秋季體重增長得快,春季身長長得快。
很多疾病都會影響孩子身高的增長,一般急性病僅影響體重,慢性病則能影響身高。如果經過長期測量觀察,孩子的身高始終低于同年齡孩子平均身高的10%以上,則稱為生長遲緩;低于30%以上,則屬異常,都應及時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