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城墻大全,最后一座堪稱“人類奇跡”!
中國修筑城墻的歷史非常悠久,古城墻是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中華文明歷代傳承的有力見證,F存較完整的中國城墻有北京城墻、西安城墻、南京城墻、荊州城墻、襄陽城墻等多處,它們都見證著一段段不可磨滅的歷史。下面我們來看看中國的古城墻,你去過幾處?
1、西安城墻
陜西省西安市古城墻,是明朝洪武3年到洪武11年(公元1370-1378年),在唐代和元代城墻基礎上擴建的。平面呈長方形,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周長約13.7公里。
城墻外有寬20米、深10米的護城河。墻面用青磚包砌,厚重堅實,東西南北四面均開設城門。城門上建有城樓、箭樓、閘樓、巍峨凌空,氣勢宏偉。城樓與箭樓之間有甕城。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樓。這是我國現存唯一完整的古代大型城垣,現已將城墻辟為環城公園。
2、南京城墻
江蘇省南京市古城墻,始建于元至正26年(公元1366年),建成于明洪武19年(公元1386年)。城墻內側周長33公里,現存21公里,高14-18米,上寬8-12米,磚石結構。
南京城墻有13座城門,現存4座。城墻與水道相通處設有水門、水閘或涵洞。城墻上建有垛口13616個,但部分地段有破損。南京城墻的規模,堪稱世界第一,尤其是中華門(聚寶門),為世界之冠。
3、荊州城墻
湖北省荊州市古城墻,據傳為三國時關羽守荊州時所筑。原為土城墻,南宋改建為磚墻。現城墻為清順治3年(公元1646年)所重建。
城墻整體形狀呈不規則橢圓形,城墻高8.83米,底部寬10米,周長11.3公里,城內東西直徑3.75公里,南北直徑1.2公里,總面積4.6平方公里。底部為大條石、糯米石灰漿灌縫堆砌而成,城墻、城門、堞垛等,現在都保存較好,古色古香,呈游龍之勢。荊州護城河,又稱水域,是古城的第一道防御線,護城河全長10500米,寬30米,水深4米。
4、襄陽城墻
湖北省襄陽市東南隅有仲宣樓(俗稱會仙樓)、魁星樓,西南隅有獅子樓,西北隅有夫人城。
明洪武初年,衛國公鄧愈守襄陽,將東北隅城垣擴展至江邊,增辟二門(大北門、長門),連同原有四門,各建城樓一座。六個城門外各有甕城,東、南、西三門的甕城外另有子城,甕城、子城外各設吊橋(后改石橋)。城垣周長7.6公里,平均高8米,寬10米左右,用土層層夯筑,外用大塊青磚壘砌。城北以漢水為池,東、南、西三面鑿有城濠,濠寬130米至250米,深2至3米,終年水波瀲滟,儼若平湖,全國罕見。
5、興城城墻
遼寧省興城市的古城墻,是明代的寧遠衛城,在清代改為寧遠州城,始建于明宣德3年(1428年),宣德五年(1430)又增筑外城,外城周圍9里124步,高如內城,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古城。城墻為正方形,周長3274米,南北和東西各長800多米,高10米,上寬4.5米。
城墻四面正中各設城門,東曰遠安,南曰永清,西曰迎恩,北曰大定。城門上皆筑箭樓,為兩層樓閣。城墻四角設臺,突出于城角。在城區東南角上建有魁星樓一座,現存西、南兩座城門樓,城郭之間為護城河。
6、平遙城墻
山西省中部的平遙縣的平遙古城墻,建于明洪武3年(公元1370年)。周長6公里,高8-10米,底寬8-12米,頂寬3-6米,墻身素土夯筑,外壁城磚,白灰包砌。環城辟城門6道,城門外均有吊橋,門外筑甕城,甕城上有重檐歇山頂城樓,四周各有角樓一座。墻體,每隔60米,筑觀敵樓一座,城墻上共有72座觀敵樓。由于甕城共有6座,形成烏龜形狀,故有烏龜城之說。
平遙城墻馬面多,造型美觀,防御設施齊備,為中國歷代筑城之僅有,并以筑城手法古拙著稱于世,F北、東、南三面城墻及東西隅的魁星樓,經修整而更加完好。
7、北京城墻
北京的城墻現在還有幾處遺存:
(1)東南角樓附近城墻:位于崇文區崇文門以東到東便門一帶有一段保存最完整,且長度最長的北京內城城墻,外加一處箭樓
- 標簽:中秋節為什么吃月餅
- 編輯:馬可
- 相關文章